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向解放军反映情况后,发现此人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信源:张娟——《解放军第19军首任军长刘金轩在郧阳的战斗岁月》;穆英杰主编——《碧血千秋 滇缅抗战将士名人录》 1950年,在四川的大山深处,有一位男子自称张克明,悄然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他本是国军中将王凌云,内战结束后,他选择远离战场,藏匿于通江或万源的山区,期望了此残生。他脱下戎装,换上粗布农衣,刮去胡子,像一个普通农民那样养鸡种地。 王凌云租住破屋,打算娶妻扎根农村。然而,他骨子里的军人习气,在日常劳作中总不经意流露。他帮人修屋顶、挑水、劈柴,动作虽利索,却带着不协调感。他的手掌有老茧,却与那些长年劳作的农民手掌粗糙程度不同。 他婚后不愿下地干重活,却每天早起看报,手指翻阅并圈注。在村里谈及形势、方针以及边境事务时,他语调平缓,宛如一位官员。参加村民会议,他坐姿笔挺,听得认真。屋内贴着剪报,他写的笔记字迹方正。晚上,油灯下他伏案书写。 干农活时,他的锄头抡不利索,对庄稼活一问三不知。暴雨中抢修田埂,他穿着崭新胶鞋,裤腿不沾泥。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娶妻的聘礼是四十八两黄金。要知道,那时一头猪只值两块钱。这笔巨款,让全村震动,也引发村民对他真实身份的怀疑。 关于他被发现的过程,有两种说法。其中一个版本提到,他与年轻寡妇李秀兰结婚,李秀兰育有两个孩子。一天夜里,李秀兰意外发现他藏着美式纪念章、证书和旧军服照片。李秀兰借赶集的机会,向镇上解放军驻地反映了情况。 不久,公安以查户口为名上门。王凌云镇定应对,却突然低声反问了一句:“张灵甫该不该救?”这句话直接暴露了他的旧军官身份和对往事的在意。几天后,武装人员深夜包围了他的小屋,将其带走,押送至西南军区审讯室。 另一个说法是,他娶了老杨的女儿。老杨见张克明拙劣的农活,又想起那笔巨额聘礼,尤其是在“镇反”布告贴出后,对他的怀疑越来越深。一天深夜,老杨带着本家后生,用麻绳捆绑了熟睡中的张克明。 张克明醒来,没有挣扎,只是叹息道:“早知今日,该把金镯子熔了打锄头。”他随即承认了身份。讽刺的是,捆绑他的麻绳,正是他自己买来捆柴火用的。老杨随即小跑三十里山路,赶到西南军区报信。 当解放军抵达杨家柴房之际,王凌云满脸苦笑,不得不承认自己便是王凌云。他在审讯室里交代得很快,坦言自己本想隐姓埋名了此残生,没想到还是被发现。随后,他被押送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结束了短暂的隐匿生活。 王凌云生于1899年,他的出身地有河南伊阳穷乡僻壤和洛阳地主家庭两种说法。他早年生活一说是家境紧巴巴没书读,另一说是十七岁弃福从军。他最先在吴佩孚的北洋部队里服役,军阀混战时,又跳槽到郑国翰的民团。 在民团中,他抓紧练兵,学习射击和排兵布阵。他曾带领上千人,担任剿匪司令。剿匪行动中,他冲锋在前,抓捕匪首,缴获枪械。他亲自指挥加固阵地,用沙袋堆墙,扛起机枪扫射。他更是见识过兵匪勾结的龌龊之事,深谙底层军队的生存规则。 1930年,这支民团被国民党收编为正规军。他当上剿匪总司令,后又升为第76师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他率队投奔了蒋介石。但蒋介石嫌弃他的部队是“杂牌军”,将其拆散,只给了他旅长的职位。 陈诚曾当众奚落王凌云是“泥腿子将军”。面对这份羞辱,王凌云强忍着没有吭声,指甲在掌心掐出了血印。行军时,他骑马走在队伍最前端,仔细检查士兵的装备和弹药,始终恪守军人职责。 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成为王凌云军旅生涯的重要转机。他率领227旅或师,坚守福山或上海街道。日军炮火密集,工事被彻底摧毁。面对敌人的猛攻,王凌云赤膊上阵,拎起大刀片,怒吼道:“弟兄们!拿命填!” 他亲手帮助士兵挖壕沟、堆土,抓起步枪加入射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血战,伤亡过半,却寸步未让。美军顾问评价他的指挥“疯得有价值”。这场战役为他赢得“拼命三郎”称号。 陈诚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破例将他调入了嫡系部队。据记载,炊事班把全旅仅存的半袋面粉留给了伤员。1939年的南昌会战,战况愈显凶险。王凌云率领的76师于修水南岸顽强坚守,殊死抵抗。岂料,日军竟悍然施放毒气弹。 他视察前线时吸入毒气,脸部发紫,被担架抬下战场。野战医院抢救三天,他才捡回一命,醒来第一句话就是问:“阵地还在不在?”这显露了他对战场的执着。 昆仑关战役后的次年,王凌云抱病投身战斗。他与日军展开激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歼敌数量达上千人。 毒气侵入肺部,庆功宴上,他只能暗中将酒倒入痰盂,再无法正常饮酒。凭借累累战功,他终于在1942年当上了王牌第二军军长,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忠诚。
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
经略简料
2025-08-27 11:22: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