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尚可喜上书,要落叶归根。但要带亲兵4300人,携家属2万人返回老家,希望皇帝将以前赐的房屋土地还给他,安置这些人。 尚可喜1604年出生在辽东海城,家里世代当兵。他爹尚学礼是明朝的边防将领,守着辽东对付女真。尚可喜从小跟着混军队,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加入明军,打过不少仗,挺有能耐。可明朝那时候已经烂得不行了,1634年他一看没戏,干脆投了满洲人。这一步棋走对了,他从此跟着清军一路往上爬。 清军入关那年,1644年,尚可喜帮着打下北京,立了大功。后来他被派去收拾南方那些不服的明朝残部,战绩很硬。1649年,清廷封他为平南王,让他拿下广东。他带着部队一路杀过去,1650年占了广州。平定广东后,他坐稳了位置,手握军政大权,成了南方的土皇帝。功劳是大,可手段也狠,广州城破时杀了不少人,争议不小。 到了广东,尚可喜管得挺宽,既管军队也管地方事儿。他在那儿修港口、搞贸易,经济弄得还不错。还掏钱修了大佛寺,名声挺响。但他也不是啥好人,管得严,手下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他还攒了不少家底,养了私人部队,势力越来越大。到1673年,他快70了,身体不行了,想着回老家辽东歇歇。可他这人,野心不小,退休也得带足人马。 广东那地方离北京远,他管了二十多年,手握重兵,朝廷早看他不顺眼了。尚可喜心里也明白,康熙帝上台后一直在盯着这些大藩王。他这时候提出回去,估计是想给自己和家族留条后路,顺便看看朝廷啥态度。 1673年,尚可喜上书朝廷,说自己老了,想回辽东养老。请求里提到,要带4300名亲兵和2万家属,还想要回以前赏的土地房子。这数儿听着就吓人,4300个兵够打一场仗了,2万家属更是拖家带口的大迁移。辽东那地方又是个军事要地,他要是真回去了,带着这么多人,能干啥不好说。 这请求表面上是思乡,其实是个试探。尚可喜很清楚,朝廷这几年一直在削藩,他的广东地盘迟早得交出去。他想带着人马走,要是批了,他就能在北方再站稳脚跟;不批,他也能摸清康熙的底牌。结果,康熙帝和大臣们一合计,觉得这事儿太危险。4300兵放出去,回头万一反了怎么办?那些土地更是不能给,给了就等于放虎归山。 康熙帝想了好几天,最后拍板拒绝。圣旨下来,意思很明白:你老老实实待在广东,哪儿也别去。这一下捅了马蜂窝。尚可喜还没啥大反应,云南的吴三桂先炸了。吴三桂本来就对朝廷不满,听说尚可喜被拒,觉得自己的日子也不远了。1673年底,他直接反了,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拉开了三藩之乱的序幕。 福建的耿精忠一看有戏,也跟着反。尚可喜这边呢,起初没动静,毕竟他年纪大了,身体也差。1676年他死了,儿子尚之信接手。结果尚之信没扛住压力,也加入了叛乱。三藩一块儿闹,南方十几个省都乱了,清廷差点没顶住。 三藩反的时候,清朝真挺悬。吴三桂占了好几个省,兵强马壮。尚之信在广东也搞乱了一阵子,耿精忠在福建也凑热闹。好在康熙帝脑子清楚,调了八旗兵和蒙古骑兵南下打。仗打了七八年,死了不少人,南方被糟蹋得够呛。到1681年,叛乱才算压下去。吴三桂死了,耿精忠被抓,尚之信投降后也被康熙弄死了。 这场乱子打完,清朝反而更稳了。地方上那些大藩王没了,权力都收回了北京。康熙用这机会把全国管得更紧,后面几十年国力才起来了。不过老百姓可遭了罪,南方打仗那几年,日子没法过。 尚可喜1676年死的时候,三藩之乱还没完。他是自然死的,还是有啥内幕,史书没说清楚。他死了以后,儿子尚之信接着反,最后也没好下场。尚家本来挺牛的,结果这场乱子把家底全毁了。 说起尚可喜,这人挺复杂。早年帮清朝打天下,功劳不小,可晚年这手玩得不好,差点把清朝拖下水。现在看他,有人觉得他是能人,有人觉得他太贪了。他的故事挺有意思,中央和地方斗了那么多年,他这出戏算是个典型。 尚可喜这请求,归根结底是场权力博弈。他想给自己留条路,朝廷却得保住大局。康熙选了硬碰硬,最后赢了,可也付了不少代价。这段历史挺接地气,跟现在有些事儿也能对上号——大佬想自保,老板得防着,底下人跟着受累。你说这算不算人之常情?
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
【151评论】【9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