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一句‘先把印第安人账算清’,弹幕直接刷屏。” 熟悉高志凯的人都清楚,他可

金风玉露一相 2025-08-26 05:53:21

“高志凯一句‘先把印第安人账算清’,弹幕直接刷屏。” 熟悉高志凯的人都清楚,他可不是只会逞口舌之快的人。 早年在外交部深耕多年,后来又钻研国际法,见多了国际舆论场上的弯弯绕——尤其某些西方媒体,总爱把“人权”当幌子,对着别的国家指三道四,自家门后的烂事却捂得严严实实。 这次清华讲堂的直播,本是围绕全球治理的正经讨论,没成想连麦的美媒记者一开口就带了预设,绕来绕去还是扯到“中国人权”上,那语气里的傲慢,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直播画面里,高志凯当时正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记东西,听到提问后抬了抬头,没急着反驳,反倒先反问了一句: “你反复提‘人权’,我特别认同这个话题——那咱们是不是先聊聊,你们国家印第安人的人权,至今谁来负责?”这话刚落地,弹幕瞬间就涌了上来。 有人刷“这反问绝了”,还有人截了记者的表情截图——嘴角明显僵了一下,眼神都飘了,显然没料到会被这么直接戳中痛处。 高志凯没给对方转移话题的机会,接着就摆了硬邦邦的事实。他说的不是模糊的“历史问题”,是能查到具体年份、具体法案的史实: 1830年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硬生生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部落往西部贫瘠之地赶,那条被称为“血泪之路”的迁徙路线上,光饿死、病死、冻死的印第安人就超过4000; 1890年的伤膝河大屠杀,美国军队对着手无寸铁的苏族印第安人开枪,当场打死300多人,其中还包括妇女和孩子。这些不是野史,是美国国家档案馆里存档的记录,是印第安人代代相传的伤痛。 记者试着插话,说“那些都是历史了,现在早不一样了”,结果高志凯紧跟着就报出了当下的数据: 现在美国的印第安保留地,80%都位于偏远的荒漠或山区,没有稳定的水源,没有像样的工厂,贫困率高达27.1%,是美国全国平均贫困率的两倍还多; 保留地里的孩子,高中辍学率比白人孩子高3倍,很多部落连一所完整的医院都没有,新冠疫情期间,印第安人的感染率比白人高3.5倍,死亡率高2.4倍。 “你跟我谈人权,怎么对这些眼前的事视而不见?” 这话问完,直播里记者那边的声音突然就断了——不是网络卡了,是明显被怼到没话说,悄悄按了静音,镜头都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避开了正面。 弹幕里的讨论更热闹了,有人说“终于有人把这话挑明了”,也有人说“这才是讲道理,不是比谁嗓门大”。 其实高志凯的厉害,不在于怼得有多狠,而在于他精准戳中了某些国家的“双重标准”——他们总爱拿着“人权”当武器攻击别人,却从来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罪责,更不愿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 就像这次,记者想拿人权施压,却忘了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印第安人的账还没算清,他们的苦难还没结束,所谓的“人权标杆”,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后来有人翻出高志凯之前的采访,他说过“国际舆论里的公平,不是看谁的话筒响,是看谁的话有事实撑着”。 这次他怼美媒记者,不是为了争输赢,是想告诉所有人:谈人权可以,但得一碗水端平,不能只盯着别人的问题,却对自己的烂账装聋作哑。 印第安人的账,从来不是“过去的事”——只要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还在为温饱发愁,只要美国还没为当年的屠杀和掠夺正式道歉、作出补偿,这份账就永远是悬在“人权”二字上的问号。 高志凯的反击,其实是给所有被西方双标指责的国家提了个醒:面对不怀好意的提问,不用回避,不用妥协,只要拿出事实,讲清逻辑,就能戳破他们的伪装。毕竟,事实永远比口号有力量,公道自在人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7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

金风玉露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