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就来参一参“风乎舞雩”这个话头。 有网友指责我的《论语心要20讲》是

上善若茶说 2025-08-24 22:00:05

今天咱们就来参一参“风乎舞雩”这个话头。 有网友指责我的《论语心要20讲》是以禅宗参话头的方式来解读论语,是对孔子儒学的亵渎。虽然我不接受这位网友的指责,但有一点他说对了——客观上,我确实是用参话头的方式来心解原始儒学之根本。 而且我认为法无定法。今天我们不妨就来参一参"风乎舞雩"这个话头。 《论语·先进》中,孔子问四位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言治国之道,唯曾点鼓瑟希,铿尔一声,放下瑟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风乎舞雩"四字,藏着儒家心法的玄机。 历来对这四字的解读也有不同说法,主流观点如朱熹认为"风"便是春风吹拂之意,"风乎舞雩"是说在舞雩坛上迎着春风休憩。也有观点将"风"通假为"讽",认为是在舞雩坛前讽诵诗文祭文。 咱们心解儒学,本就不执着于文字上的是非争执,不管是"讽"的文饰之解,还是朱熹说的春风之境,核心要参的是文字背后的精神气象。 "舞雩"原是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今山东曲阜县南),古人行雩祭时需伴以音乐舞蹈。但曾皙不说"祭于舞雩",却说"风乎舞雩",将祭祀场所转化为精神自由的象征,这正体现了儒家"礼"与"乐"的精神融合——既遵循传统礼仪(暮春沐浴),又超越形式束缚,追求内心与自然的契合。他所描绘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并非单纯的游春场景,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命体验: "浴乎沂"不仅是清洁身体,更含有"洗心"的隐喻,象征通过自然来净化心灵;"风乎舞雩"则体现"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与《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理念相通;整体意境将个体生命融入"暮春""沂水""舞雩"的自然序列,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天人合一境界。 原始儒学的根本,不是后世僵化的礼教规范,而是活泼泼的生命体验。孔子说"吾与点也",正是认可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当心灵纯净通透时,礼乐不再是从外约束人的规范,而是内心自然流露的从容。 就像禅宗公案"吃茶去"一样,"风乎舞雩"也是个话头。参话头不是分析理解,而是直接体认。当我们放下对文字的执着,直接感受"春风拂面"的当下,那一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仁心发用。 孔子晚年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这种境界——内在心性与天道自然合一,无需刻意造作,自然符合礼乐精神。 这一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均延续了这一自然审美传统;更为现代人提供对抗功利主义的精神资源——在快节奏生活中重建与自然的联结,追求"诗意栖居";同时也提醒当代教育在知识传授之外,更需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认知。 后世儒者把《论语》当成道德教科书,把孔子塑造成道德家,实在是买椟还珠。原始儒学的精髓,是让你成为活泼泼的、与天地万物感通的人。不是在书斋里研究"仁"的定义,而是在春风中直接成为"仁"的本身。 所以,"风乎舞雩"不是浪漫的春游,而是儒家修心的最高境界:当下一刻的彻悟通达,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欣悦。这四字以极简的语言,浓缩了儒家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层思考,成为中国文化中"诗意生活"与"精神自由"的经典象征。 这般体会,岂是亵渎?分明是直溯孔子心源的真参实学。正确的论语 孔夫子理论 子曰文学 也之书院 然也文化哲学 孔子的思想 儒家自省论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