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得罪中国后,变得越发不对劲,他正与中美俄同时“开战”。日前,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大放厥词: “首先,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帮助我们结束这场战争。其次,中国通过开放无人机市场来帮助俄罗斯。” 他还补充道:“我们不需要那些不帮助乌克兰的保障者。” 从白宫回国后,欧盟立即给泽连斯基批了40.5亿欧元;马克龙扬言,要在俄乌边境派遣数十万大军。 而后,泽连斯基竟将俄欧能源的大动脉——“友谊”管道给炸了。 泽连斯基还高调推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火烈鸟”巡航导弹。 泽连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对华表态值得深入分析。 他将中国定位为“未帮助乌克兰的保障者”,这一表述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可能是一种精心计算的外交施压。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保持相对平衡的立场,既未如西方那样军援乌克兰,也未如外界猜测那样对俄提供全面军事支持。 泽连斯基的批评或许源于对中方立场未能更倾向乌克兰一方的失望。 然而,这种公开批评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在国际政治中,公开指责一个保持中立的大国,尤其是一个与冲突双方都保持对话渠道的国家,可能会削弱而非增强自身外交地位。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冲突调解和战后重建中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泽连斯基的言论或许能够短期内获得西方盟友的掌声,但可能不利于长期多边外交布局。 乌方对“友谊”管道的破坏标志着冲突进一步升级。 这条管道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能源的重要动脉,攻击此类基础设施不仅影响俄罗斯财政收入,也会直接冲击欧洲能源安全。 这一行动显示出乌克兰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土防御,而是积极寻求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和经济基础。 然而,这种战略升级包含显著风险。 首先,它可能影响欧洲公众对乌克兰支持的程度,特别是当能源价格因供应中断而上涨时。 其次,这可能引发俄罗斯对乌克兰乃至其支持者关键基础设施的对等报复。 最后,这种行动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国际化,将更多行为体卷入直接或间接对抗。 泽连斯基高调展示的“火烈鸟”巡航导弹无疑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实战价值。 射程3000公里的导弹系统意味着乌克兰具备了直接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的能力,这将对俄罗斯的战略计算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这些导弹确实如外界猜测获得了德国技术支持,则表明西方对乌援助已经从防御性武器向远程打击武器转变,代表支援性质的重大变化。 这种技术突破也带来新的战略问题: 乌克兰将如何使用这种远程打击能力? 针对纯军事目标还是包括经济基础设施?会不会引发俄罗斯更强烈的反应? 西方在提供这种技术时是否设置了使用限制? 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冲突的未来发展轨迹。 泽连斯基采取激进战略的底气确实来自欧洲盟友的持续支持。 欧盟批准的40.5亿欧元援助、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可能向俄乌边境派遣部队的言论、德国的技术支持,这些都表明尽管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西方对乌支持并未减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在加强。 然而,这种支持并非无条件,也非一致。 欧洲各国国内对持续援助乌克兰的争议在增加,极右翼势力在多国崛起可能影响长期支持力度。 美国大选后的政策变化也是未知数。 泽连斯基的激进策略可能旨在“锁定”西方支持,在盟友疲劳症出现前争取更多承诺。 泽连斯基似乎同时在三条战线开展博弈:对俄军事斗争、对华外交施压、对西方争取支持。 这种多线操作体现了一位处于绝境中的领导人的战略豪赌,但同时也包含显著风险。 与中美俄同时“开战”的说法虽然吸引眼球,但可能过于简单化。 乌克兰与中国的互动程度远低于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和与西方的紧密合作。 泽连斯基的对华批评可能更多是说给国内和西方观众听的政治信号,而非真正期待中国立即改变立场。 泽连斯基的战略是走向战略自主还是加深依赖? 泽连斯基的激进举措提出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些行动究竟是在增强乌克兰的战略自主性,还是在加深对西方盟友的依赖? 表面上,远程打击能力和能源基础设施攻击展示了乌克兰的主动出击能力,似乎体现了更多战略自主。 然而,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技术支持、情报共享和资金援助,实际上可能加深了乌克兰与西方军事体系的整合程度。 这种深度整合在战时有利于增强乌克兰防御能力,但战后会带来什么后果? 一个深度融入西方安全体系但未正式获得北约成员资格的乌克兰,将处于怎样的地缘政治位置? 乌克兰是否会陷入一种“半附庸”状态,既失去与东方传统联系,又未获得西方完全安全保障?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决定乌克兰未来几十年的命运,也可能重塑整个欧洲的安全架构。 泽连斯基今天的豪赌,究竟是为国家争取到更有利的战略地位,还是在不经意间让乌克兰成为大国博弈的永久战场?
太强硬了!就在今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发表讲话时指出,即使美欧都不认为乌克兰
【3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