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真的重达82斤?真的假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里,关羽率军解救刘备的经典场景,书里是这么写的:长坂坡的烟尘里,一声马蹄踏碎危急。山坡后骤然响起的鼓声中,那员身着绿袍的大将纵马而出,掌中大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千百年来,“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的关羽,与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的组合,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无论是戏台之上的武生扮相,还是祠堂庙宇中的雕像,这把刀始终是关羽身份的象征,更是刘关张兄弟情义的见证。 桃园结义后,中山商人张世平、苏双赠予的千斤镔铁,化作了三件传世兵器:刘备的双股剑,张飞的丈八点钢矛,还有关羽那把重达八十二斤、名为“冷艳锯”的青龙偃月刀。按三国时期九尺约合今2.03米的换算,这把刀全长近2.7米,这般体量的兵器,在战场上却被关羽运用得出神入化。斩华雄、战吕布、诛颜良文丑,千里走单骑时过五关斩六将,青龙偃月刀的每一次挥动,都成了英雄传奇的注脚。可当我们拨开演义的迷雾,却会发现这把刀的背后,藏着两段被时光掩埋的真相。 若要追问关羽是否真的用过青龙偃月刀,答案或许会让许多人意外,关羽生活的三国时代,这把刀根本不存在。它的出现,要等到八百年后的宋代。北宋庆历四年,官修兵书《武经总要》问世,在《器图》一章中,首次记载了八种主流刀具,其中“掩月刀”与后世的青龙偃月刀最为相似。这种长柄大刀刀身阔大,刀头呈龙头张口吐刃之形,只是刀身并无青龙纹饰,严格来说只能称作“掩月刀”,而非“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塑造关羽形象时,大概率参考了《武经总要》中的掩月刀绘图。他特意为关羽挑选这样一件“大家伙”,无非是想借兵器的威猛,衬托人物的神勇。可历史上的关羽,究竟用的是什么兵器? 正史《三国志》并未明确记载,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剑录》中,提到了关羽的两件兵器。一件是章武剑,这是刘备在章武元年用金牛山铁石铸造的“蜀主八剑”之一,长三尺六寸(约88厘米),赠予了诸葛亮、关羽等亲近之人。但章武元年是公元221年,此时关羽已战死临沮两年,这把剑要么是作者记载有误,要么是刘备追赠给关羽后人的荣誉象征,关羽生前从未使用过。 另一件则是“万人刀”。据陶弘景记载,关羽曾亲自采都山铁石,命工匠打造两把刀,命名为“万人敌”。公元219年,关羽兵败麦城时,因不忍刀具落入敌手,将它们投入水中。虽因《古今刀剑录》中夹杂部分荒诞内容,这段记载曾被质疑,但结合《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单刀赴会”的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足以证明关羽常用的武器确为刀,或许正是这把“万人敌”。 而学者们进一步考证发现,东汉末年最常见的刀型是环首刀。受当时冶铁技术限制,这种刀窄而直,长约一米,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刀刃,却无锐利尖锋。因其工艺复杂,仅贵族与高级文武官员可佩戴,与关羽的身份恰好匹配。此外,《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斩颜良时,用了“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动作,能“刺”的武器,大概率是长矛或戟。由此推测,战场上的关羽,或许是手持长矛或戟冲锋,近战时再用环首刀斩敌,这般形象,虽无青龙偃月刀的传奇色彩,却更显真实的武将风范。 《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的设定,让无数人惊叹关羽的神力。可即便按三国时期一斤约合今224克换算,这把刀也有近四十斤重,常人别说挥舞作战,就连举起都颇为困难。明朝兵学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中直言,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认为它仅适合作训练器械或仪仗礼器,而非实战兵器。 真正揭开偃月刀重量之谜的,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马家寨的一座清代古墓。考古专家推断,这座雍正年间的古墓主人,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后代。墓中陪葬的一把偃月刀,长约两米,刀身刻有“大周吴氏”字样,1673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称帝后定国号“大周”,战败后其后人隐姓埋名逃至此处,这把刀便成了陪葬品。 史书记载吴三桂力大无穷,所用刀“重达五十斤”,可当专家称量这把锈迹斑斑的偃月刀时,结果却出人意料:仅12斤。这个重量,才符合实战兵器的正常标准。古人之所以在史书或小说中夸大兵器重量,无非是为了突显使用者的威猛,就像曹操赤壁之战号称“百万大军”实则仅二三十万,李自成攻打吴三桂时宣称“领兵二十万”实际仅八万,都是为了震慑对手。 从三国名将到民间信仰中的“武圣”“财神”,关羽的形象在千百年间不断被重塑。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的组合,并非历史的真实,却是老百姓心中“英雄”该有的模样。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们渴望有这样一位“马上横一刀,阵前敌万人”的强者,用忠勇守护安宁。小说家们正是抓住了这份期待,将最具冲击力的兵器与关羽绑定,让他成为安全感的象征。
天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的这段绝对是大漏洞!但不仔细琢磨,还真发现不了!
【4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