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这两年的温度,不是季风吹起来的,是马尼拉的嗓门拱起来的。小马科斯一改杜特尔特

秋恒看军事 2025-08-23 15:34:09

南海这两年的温度,不是季风吹起来的,是马尼拉的嗓门拱起来的。小马科斯一改杜特尔特的“松刹车”,改走“联美遏中”的拐弯路,嘴上谈原则,脚下踩油门。结果很直白:软对抗变硬冲突,搅海成泥。 黄岩岛这一仗,就是活标本。菲方一口气拢了35艘船往我领海基线硬闯,指望以量压场。结局同样直白:被我方当场驱离。吃了瘪,回头就改在政坛上“找补”——不在海上比硬,就在话术里要钱。 这回跳出来的是参议员里萨·洪蒂维罗斯。她递了份提案,要中国为所谓南海“非法活动”赔69.3亿美元。算法也挺有“创意”:按菲律宾媒体转述,她称中方每年让菲方损失330亿比索,自2013年累计3960亿比索,折美元接近70亿,恰好对上索赔数。至于“非法”三字怎么来?把中国船只“破坏珊瑚”的想象换算成每公顷35.3万美元的价码,算盘打得清清脆脆。 问题是,连菲律宾媒体都提醒:这提案即便通过也无法律效力。换句话说,是一场面向国内外的“姿态秀”。能收获的只有一个标题——“我们很强硬”;拿不到的是一分钱。 法律上,这类操作叫“行为艺术”。既不合菲律宾国内法,也扯不上国际法义务。真想碰瓷,也得先把法条摆上桌。更何况,就黄岩岛周边的现实看,我方海警、海军等执法与存在已经形成常态化压舱;所谓“争议水域”的叙事,在铁的到场率面前并不好使。海上这行看谁?看谁能天天在;谁能天天在,谁就有发言权。 话说回去,菲方为何频繁“跳脚”?争端是一层,更深的是“对外刷存在”。特朗普回炉后,美国对盟友的口径从“兜底”改成“算账”——能不下场就不下场,最多递点武器、放几句狠话,把风险外包给前线小弟。美国一些智库干脆明牌:涉华摩擦,尽量避免直接介入。翻译成人话:战略收缩。在这种气候里,美菲同盟更像“有条件的优惠券”,关键时刻很可能只剩口号。等南海真起风浪,指望条约一纸护体?未必。到那一步想转向,八成也来不及了。 回到洪蒂维罗斯的索赔单。按她的逻辑,只要有人愿意“估值珊瑚”,就能开口要钱。这种算法不难复制,但经不起推敲——破坏如何界定、因果如何证明、归责如何确定、救济如何执行?四道门一道没过,最后都只能停在社交媒体。对外传播上,它能制造些噪音;对博弈格局上,它改变不了任何事实。 该怎么应对?三句话。 第一,把它当政治动作,不把它当法律案件。回应要冷,文件要硬。把我方执法行为的法理依据、现场证据、处置流程逐条梳理、分批公开,让对方的“情绪化索赔”撞到“程序化叙事”上。对外沟通只强调两点:一是主权与管辖的法理坐标,二是执法行为的比例、克制与连续性。 第二,把海上态势当日常工程,不当舞台表演。维持常态化在场与海空一体的态势感知,用“出现频率”“反应时延”“证据完整度”三项指标做硬约束。对菲方的大编队“冲线”,用标准化的警告、取证、驱离、曝光四件套处理;对个别极端冒进,保留升级执法的明确选项。海上的事,靠节拍赢,不靠语速赢。 第三,把对菲的“风险参数”调出来。别急着喊“全面反制”,但可以在务实领域逐项“加难度、提门槛、强合规”。规则做厚,灰度就变窄;代价做高,诱因就变小。对真正愿意降温的渠道,留窗;对反复试探底线的动作,回手要准、要快、要可复现。 至于那张69亿美元的账单,倒也不必愤怒。谁在虚化法理、实化舆论,心里都有数。海上对峙的底线从来不是“骂赢了没”,而是“守住了没”。今天黄岩岛,明天别处礁段,顺序不重要,到场与可执行才重要。 最后提醒一句给马尼拉:同盟不是提款机,法案不是护身符,嘴炮不是护航舰。把安全押在他国政治时钟上,注定被时差教育。把对华关系当选票操作,更容易把自己变成别人棋盘上的一次性材料。真要止损,有两条路永远有效:收回危险动作,回到管控议题;尊重既有事实,回到谈判文本。其他的,都是声量,不是分量。 南海的风会停,海上的账本不会说谎。嗓门再大,不等于份量更重。时间、执法、规则,会把这场喧嚣里的真假轻重,一页一页翻给所有人看。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声明-央广网

0 阅读:0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