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杰把话摆到明面上:公务人员、凡是“参与过大陆事务”的人,一律不得赴京参加九三

秋恒看军事 2025-08-23 14:31:42

梁文杰把话摆到明面上:公务人员、凡是“参与过大陆事务”的人,一律不得赴京参加九三阅兵;民间个人与团体若参与,也要“依法处理”。口吻很硬,节奏很急,卡在一个极巧的时间点——蒋万安刚确认9月下旬赴沪参加双城论坛。表层像一纸纪律通知,里子更像一次“叙事加固”:不是防风险,是给口号上钢箍。 九三纪念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段历史不归哪一党所有。大陆的表述很清楚:抗战是正义之战,邀请老兵观礼是礼敬历史,威吓老兵是“背叛民族、背叛历史、践踏良知”。用词直白,态度清晰。反观岛内禁令,覆盖之广,连“不特定民间团体”也被笼统纳入,所谓“严肃处置”,却拿不出一套可核的法条路径。这种概括式威慑,对政治动员有效,对法治公信伤得很深。 为什么要在此刻按下禁令?答案不难。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战与议题攻防,执政叙事开始漏风:经济低迷、治安与能源争议加码,民调回落。最快的补药是什么?再打一针意识形态强心剂。禁令是最廉价、最响亮的方式:把议题改造成对抗,把支持者召回阵列。副作用同样明显——社会对立再拧一格,历史公共空间再缩一圈。一个政权越是靠禁令维持叙事,越说明治理议程拿不出手。 有人说,“安全要顾,情绪要稳”。没错,但要顾在点子上。现役公务员本就有出境与涉密规范,那是制度边界;退役军人、学者与民间团体的交流,只要不涉密、不涉编制,就不该一刀切挂上“重罚”。更何况对象里还有抗战老兵——那代人的平均年龄已近耄耋,每少一位见证者,社会就少一张“原版底片”。历史不是网红直播,错过就没有回放。 把这纸禁令拆成三个动作,更好懂。 第一,抢叙事。双城论坛是城市层面的日常合作,落点在民生与治理。禁令横插一脚,成功把焦点从“能不能谈出通关便利、医疗互助、青年实习”等具体收获,转成“谁敢去北京作秀”的情绪对冲。短期抢镜,长期折损“非政治化对话”的空间。 第二,打补丁。治理短板摆在那里,最快的“补丁”就是再划一次敌我边界,让支持者情绪回流。问题是,补丁贴得多,衣料就烂。禁令像订书钉,钉得越密,政策弹性越小,撕裂越大。 第三,设门槛。抬高参与纪念活动与跨岸互动的政治代价,让潜在交流者望而却步。这本质是一场心理战:你去不去?敢不敢?去了能不能把边界管住、把收益讲清?蓝营若退一步,绿营加分;蓝营若硬冲而失当,同样会被反噬。这不是嘴仗,是专业与定力的考题。 那国民党有没有“天赐良机”?有,但前提是不把牌打成口水战。三件事,立刻做。 其一,把历史讲明白。 抗战纪念不是“对岸的宣传”,是全民族的仪式。岛内完全可以自建叙事:做口述史纪录、开学术座谈、办校史与社史展,把台湾人在抗战中的真实经历与牺牲摆出来,让年轻人看到温度与重量。把事实讲透,禁令就没那么“神”。 其二,把论坛做出感。 双城论坛别再停在“寒暄—合影—通稿”。要签几件摸得着的事:通关提速、医院互认、文化与会展互通、青年实习与就业通道、垃圾分类与智慧交通的双向试点……把“城市—城市”的技术与服务对接做成项目包,年底给市民拿出账本而不是标签。群众看的是便利与收入,不是姿态与标语。 其三,把边界立成制度。 所有交流“可公开尽公开”:人员清单、议题清单、经费来源、媒体可视性;避开涉密与敏感领域,坚持“非政治化、非对抗化、可评估”。对岸若克制强调历史与民生,蓝营更要克制,用流程和透明把风险压到最低,让反对者无从攻击。 这不是“自我设限”,这是专业主义。禁令是情绪规训,回应它不该用更大的情绪,而要用更稳的制度。把可合作的部分做实,把不可接受的边界画清,两岸如此,岛内政治亦然。 回到起点:这道禁令,是对内的叙事巩固,对外的姿态表演;短期有声量,长期伤共识。蓝营的机会不在“顶嘴”,在“做事”:把历史做成内容,把论坛做成福利,把边界做成制度。三件事做实,禁令自然纸老虎;若只把禁令当流量,把抗战也拉进口水场,今天的热闹,明天就会凉场。历史需要的是坐标,不是口号;社会需要的是工程,不是情绪。谁能把不确定性压下去,谁就赢得这座城,也赢得下一段时间。 参考资料:蒋万安:“双城论坛”没有办不办的问题,只有什么时候办的问题-环球网

0 阅读:194

猜你喜欢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