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央为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名,朱老总看后不满:我不能排第二 为什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元帅,会对历史事件的排名提出异议?这份名单本该是荣耀,却引发了朱德的不满,他直言自己不能位列第二。这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又反映出哪些领导原则? 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当时,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共中央认识到,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来挽救革命。 7月中旬,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在武汉决定组织起义,选择南昌作为地点,主要因为那里驻扎着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这些部队受共产党影响较深。周恩来被任命为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具体领导。 起义部队约两万人,包括贺龙部、叶挺部和朱德的军官教育团。起义前,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行动保密。贺龙担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朱德则利用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身份,提供敌军情报并稳住当地国民党官员。这些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对军事行动的严密组织,避免了仓促上阵的风险。 起义于8月1日凌晨2时打响,经过四个小时激战,起义军占领南昌全城,歼灭守敌三千余人。这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也成为人民军队的诞生日。贺龙指挥主力部队攻占关键据点,叶挺率部直捣敌指挥部,刘伯承负责战术协调。朱德带领五百多名学员和警察,封锁道路并逮捕敌军官,为主力提供侧翼支持。 1957年,为纪念南昌起义三十周年,解放军报筹备出版连环画,初稿列出四位领导人:周恩来第一、朱德第二、贺龙第三、叶挺第四。周恩来审阅后指出两点不足,一是名单不完整,缺少刘伯承;二是排名需调整,以反映实际贡献。刘伯承在起义中担任参谋长,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并在九江协助贺龙协调部队。周恩来强调,刘伯承应排第五位。 同时,朱德看到名单后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自己不能排第二。 他指出,在起义中,贺龙作为总指挥,带来两千多名士兵;叶挺指挥前敌,率师承担主攻;自己仅带小规模部队,主要负责情报和联络,贡献相对有限。朱德建议将自己置于叶挺之后,即最后一位,以尊重历史事实。这种态度体现了党内实事求是的传统,避免了个人荣誉的夸大。 朱德的异议源于对起义角色的清醒认识。他在起义前利用国民党军官身份,搜集南昌驻军分布情报,并设宴拖延敌方高层,避免提前警觉。这为起义成功创造了条件。但相比贺龙的整体指挥和叶挺的直接冲锋,朱德认为自己的作用更偏向辅助。 叶挺虽在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但其前敌指挥地位不容忽视。刘伯承的加入,也源于其在起义中的参谋贡献,如绘制行军路线和协调侧翼包抄。 中央高层讨论后,同意调整,最终排名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这一顺序兼顾了领导职责和实际功绩,周恩来作为前敌书记居首,贺龙总指挥第二,叶挺前敌第三,朱德第四,刘伯承第五。调整过程反映出领导集体对历史的严谨态度,促进了党内团结。 这一排名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党内民主作风的体现。朱德的谦让,避免了潜在争议,也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起义后,贺龙继续领导军队建设,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刘伯承成为十大元帅之一,擅长军事理论。朱德则在井冈山会师后,推动红军发展,担任总司令。叶挺虽早逝,但其独立团传统影响深远。周恩来则统筹全局,直至新中国成立。 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历史评价需基于事实,而非资历或名望。它也体现了共产党人注重集体贡献的价值观,在建军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