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级技工缺口2000万,为什么技校却无人问津?原因其实很简单。
有家江苏的模具厂,开出月薪两万五招聘高级钳工,还包食宿,结果一连三个月都没人应聘,招聘经理在行业群里吐槽,说连去面试的都屈指可数。
可另一边,当地的一所职业学校,今年报考机电一体化的学生人数还不到计划的一半,教室空了大半。
用工荒和招生冷场放在一起,听上去像个悖论,但它真实存在,全国范围来看,高级技工的缺口已经攀升到2000万,招聘平台上的“急招技工”成了常态。
问题出在哪?家长们的观念是第一道坎,在不少家庭眼里,读技校就等于“没出息”,有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听到“职业教育”,第一反应就是摇头,说那不就是去工厂干活么。
可真要说起社会分工,没有一架飞机是靠白领飞起来的,没有一个高铁是理论造出来的,技术工人的存在才撑起了整个制造业。
只是,这几年大家都把“上大学”当成了唯一的体面出口,技校和工厂渐渐成了备胎选项。
老一辈人会记得,八九十年代进国企做技术工人,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技校毕业包分配,工资待遇也不差,稳定又体面。
转折出现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文凭快速普及,社会评价的天平一边倒,考不上大学才被迫进技校,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差生收容所”。
但观念不是唯一问题,现实的待遇也有差距,一个在广东打拼二十年的数控师傅说,他手艺一流,能调试复杂机床,月薪一万二,听着还不错,但比起办公室里混成中层管理的同学,差距就显出来了。
尤其是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很多技工一眼能看到天花板:就是做再久也还是个工人,没多少晋升空间,这让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转行。
再看技校本身,不少学校也让人失望,有学校打着“实践”的旗号,把学生送去电子厂流水线拧螺丝,做的活和学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
还有的教材多年不更新,老师讲的还是老掉牙的设备参数,学生毕业进工厂连新机型的操作界面都认不全,这种脱节直接导致用人企业不敢用新人,家长也更没信心把孩子送进来。
反观国外,差距就显出来,。瑞士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就能选择职业教育,企业直接把最新设备搬进学校,上午课堂讲理论,下午车间真操作。高级技工在那边的社会地位很高,月薪能比肩甚至超过不少白领。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也是世界闻名,学生一边上课一边进企业实习,毕业后就能无缝衔接岗位,人家家长谈起孩子的职业教育,能带着骄傲,而不是遮遮掩掩。
国内其实也在尝试破局,国家近几年新设了不少职业本科,技校生不但能拿本科文凭,甚至还能考研,这在以前几乎想都不敢想。
广东一些学校直接把企业生产线搬到校园里,让学生边学边干,毕业就能无缝顶岗。
浙江、江苏等地还推行“现代学徒制”,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把企业师傅引进课堂,效果相当不错,有的技师学院分数线已经追上普通本科,社会口碑开始慢慢改观。
不过要真扭转局面,还得解决几个硬伤。薪资待遇必须跟上,否则口号喊再响,年轻人也不会心甘情愿拿起扳手,只要收入和地位被长期压低,大家都会觉得这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职业发展路径要清晰,让技术工人看到上升通道,不是永远卡在“熟练工”的身份。
社会评价标准也要跟着变,媒体不能一边歌颂“大国工匠”,一边又在现实里让技工成了“廉价劳动力”。
其实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很多行业的高级技工工资涨得比白领快,焊接、电梯维护、数控编程这些岗位动辄开到月薪两三万,甚至还包吃住。
疫情之后,不少企业发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不是会写报告的人,而是能修机器、能调设备的人,社会的认知虽然落后,但趋势已经在改。
总的来说技工荒不是单一问题,而是观念、待遇、教育脱节多重作用的结果,解决之道也不是一句口号就行,需要政策、企业和学校一块改。
等到有一天,大家真心相信“手艺人”和“白领”一样体面,愿意把孩子放心送进技校,2000万的缺口才能慢慢补上。
用户61xxx48
不是上了技校就是技工了。个人也要付出许多努力的。
牧岩
人才供应充足时,会给你2万一个月?即便你拿到2万/月,又能拿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