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突然宣布! 8月18日,乌克兰首次公开射程3000公里的“火烈鸟”新型导弹,并说已经投入量产了!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一直被俄罗斯压着打,早期乌军依赖苏联遗留的“圆点”战术弹道导弹,但库存很快耗尽;西方援助的“风暴阴影”“ATACMS”导弹虽能打击300公里外目标,却因数量有限且使用受限,难以满足战场需求。 更尴尬的是,乌军曾用自杀式无人机袭击俄后方,但这类无人机载弹量仅几十公斤,面对大型军工厂或指挥所时,威力堪比“挠痒痒”。 “火烈鸟”的出现,直接填补了这一空白,据分析,其设计原型极可能是阿联酋米拉尼翁集团2025年2月展出的FP-5巡航导弹,射程3000公里、弹头重1吨、巡航时速950公里、可空中盘旋4小时。 若消息属实,这枚导弹的射程是美制“战斧”的1.2倍,弹头重量是其2.2倍,堪称“战斧Plus版”。 “火烈鸟”的量产消息更耐人寻味,米拉尼翁集团曾宣称FP-5导弹月产超50枚,虽为简化设计牺牲了发射箱和折叠弹翼,但换来了低成本和快速生产能力,乌克兰能“接盘”量产,背后或有国际支持: 米拉尼翁集团与乌克兰国防公司2021年签署合作协议,FP-5的卫星导航+惯性制导系统,与乌军已使用的FP-1无人机制导系统高度相似。 德国被曝为“火烈鸟”项目提供资金,英国则可能通过米兰尼翁NTGS公司间接参与技术转让;乌克兰国防工业基础残缺,但通过“拼装”国际技术,竟在战时实现了从“进口武器”到“量产导弹”的逆袭。 尽管“火烈鸟”参数亮眼,但实战效果存疑,其亚音速飞行和固定弹翼设计,极易被俄军S-400防空系统拦截,1吨弹头虽能摧毁大型目标,但若用于打击莫斯科等防空严密的区域,生存率堪忧。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尚未公布导弹的突防技术,若缺乏这些,3000公里射程可能只是“理论值”。 不过,从战略角度看,“火烈鸟”更像一张“心理牌”,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乌克兰急需通过展示“新武器”提振士气、争取国际支持;而俄罗斯则可能因此加强后方防御,甚至调整军事部署。 正如《经济学人》所言:“这枚导弹的量产消息,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信号,” 乌克兰亮出“火烈鸟”,本质是一场高风险的“军事赌博”,从积极面看,它展现了乌克兰在逆境中的技术整合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将残缺的国防工业拼凑成“战略武器生产线”,这种“战时创新”值得研究。 但从现实面看,导弹的实战效能、产能持续性、国际支持稳定性都是未知数,若俄军迅速研发反制手段,或西方因担忧冲突升级而切断支持,“火烈鸟”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象征。 更关键的是,军事威慑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博弈,而非武器射程长短。 乌克兰若想真正掌握主动权,或许该思考:如何通过外交谈判化解矛盾,而非用“3000公里导弹”将冲突推向更危险的深渊?毕竟,历史早已证明:靠堆砌武器赢得的“安全”,往往是最脆弱的。
中国的警告,越南不听!越南持续在南海吹沙造岛!8月23日,根据外媒报道,美国一家
【96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