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中国驻英国使馆想搬个家,拖了五年,还是没个准信;英国这边刚一动念要重建驻华使馆,北京干脆一句“未予批准”。 事情得从 2018 年说起,中国政府斥资 2.55 亿英镑买下伦敦皇家铸币厂旧址,计划建造新使馆。这座新馆若建成,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外交使馆,既能改善办公条件,也能提升中国在英形象。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需求,却在英国遭遇层层阻碍。 起初,伦敦塔区议会以安全审查为由,在 2022 年全票否决了申请。随着中英关系有所缓和,2025 年初英国财政大臣访华后,地方政府一度放弃反对。 然而,美国的介入让局势急转直下。当年 6 月,中美在伦敦举行经贸磋商前夕,特朗普亲自施压英国首相斯塔默,威胁若批准中国建馆,将切断美英情报共享。 美国官员称,新馆靠近伦敦金融中心和数据枢纽,存在 “间谍活动风险”。在美方压力下,伦敦塔区议会再次全票否决申请,将皮球踢给中央政府。 中国驻英使馆迁址受阻的同时,英国重建驻华使馆的请求也被北京 “未予批准”。尽管具体原因未公开,但外界推测,这可能与外交对等原则有关。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频繁干预,以及对中国企业的单边制裁,早已引发中方不满。 例如,2024 年英国以涉俄为由制裁 3 家中企,中方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是 “长臂管辖”。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可能以类似的安全或其他理由回应英国的请求,以维护自身权益。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美国试图通过控制盟友来遏制中国影响力,而英国在脱欧后寻求外交自主,但又难以摆脱对美依赖。 例如,美国以钢铝关税为筹码,迫使英国在涉华议题上 “选边站”。这种外部压力不仅影响了中英使馆迁址,也让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蒙上阴影。 中英在其他领域的摩擦,进一步加剧了使馆问题的复杂性。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持续干预,多次发布所谓 “香港问题半年报告”,遭到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的强烈谴责。 中方强调,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英方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双方在外交层面的互信受损,难以在使馆迁址等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 对普通民众而言,这场外交博弈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驻英使馆现址设施陈旧,办公面积狭窄,给侨民和企业办事带来诸多不便。 而英国重建使馆的请求被拒,可能影响其在华外交工作的开展,进而波及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僵局若持续下去,可能导致中英关系进一步恶化,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稳定。 如今,中英关系正处于微妙时刻。尽管双方重启了战略对话,但使馆迁址问题仍未解决,凸显出深层矛盾。 或许,只有双方摒弃外部干预,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才能打破僵局。否则,这场持续五年的外交拉锯战,将成为中英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最终损害的还是两国人民的利益。
8月18号,韩国对华外交的起手式终于开始了。根据韩联社的消息,李在明准备派遣特使
【13评论】【8点赞】
谁说命中注定过时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