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蒋介石一脚踢向妻子。瞬时,妻子捂着肚子倒下了,哀泣不止。蒋母怒了,大骂蒋介石,赶快请郎中!
1901年冬天,15岁的蒋介石在家乡奉化溪口迎娶20岁的毛福梅。
这场婚事由蒋母王采玉一手包办,两家门当户对,但新郎全程心不在焉。
婚礼刚进行到一半,蒋介石突然摘下礼帽冲出大门,挤进孩童堆里争抢爆竹蒂头。
奉化民间流传一句老话:“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这场景让新娘毛福梅心头一凉,预感婚姻难有善终。洞房花烛夜,蒋介石躲进母亲房中装睡,留新娘独守空房到天明。
婚后蒋介石嫌妻子年长五岁、相貌平平,态度冷淡如冰。
毛福梅默默侍奉婆婆,操持家务,在蒋家站稳脚跟全靠王采玉的疼爱。
1905年,王采玉安排儿媳随蒋介石赴宁波伴读,夫妻短暂同住半年,关系稍见缓和。
然而次年蒋介石赴保定军校深造,随后留学日本,夫妻聚少离多,感情日渐淡漠。
1906年,毛福梅怀胎七月时,因琐事与丈夫争执。蒋介石暴怒之下猛踢妻子腹部,致其当场哀嚎倒地。
王采玉闻声赶来,一边痛骂儿子一边急召郎中,可惜胎儿未能保住。
这场家暴成为夫妻关系的转折点。三年后毛福梅再度怀孕,1910年生下蒋经国,蒋家终得嫡长孙。但蒋介石此时已移情别恋,不久带回风尘女子姚冶诚为妾。
毛福梅强忍酸楚,主动接纳姚氏以维系家庭表面和睦。
1921年蒋母王采玉病逝,失去靠山的毛福梅处境急转直下。
蒋介石恋上15岁的陈洁如,登报宣称与毛氏“早无婚姻关系”,强行离婚后在上海迎娶陈洁如。
毛福梅被迫签下“离婚不离家”协议,继续留守丰镐房主持家务。
这段关系仅维持六年,1927年蒋介石为迎娶宋美龄,再度登报声明与前三任女性“彻底脱离关系”。
离婚后的毛福梅将全副心血倾注于儿子。
1937年蒋经国携苏联妻子蒋方良归国,她坚持按传统礼仪为儿子补办中式婚礼。
婚礼上她与已离婚的蒋介石并坐主位接受新人跪拜,短暂重温家族女主人的尊严。
两年后日军轰炸溪口,57岁的毛福梅因折返取钥匙躲避不及,被倒塌的院墙掩埋身亡。
蒋经国闻讯昼夜兼程奔丧,在母亲罹难处挥泪刻下“以血洗血”石碑誓报母仇。
蒋介石却以“战时从简”为由密令葬礼低调进行,禁止发讣告、不准葬入祖坟。
毛福梅灵柩暂厝摩诃殿旁,直至1948年修族谱时,才以“蒋母义女”身份被载入宗谱。
2013年,溪口镇政府重修毛福梅墓园,将其列为抗战纪念遗址。
蒋经国手书“以血洗血”碑文拓片现存于奉化博物馆,2019年赴台展览时引发两岸媒体关注。
蒋介石日记中“愧对毛氏”的段落近年被学者公开,2021年台北“国史馆”档案证实,宋美龄晚年赴美前曾叮嘱蒋家后人:“尔祖母(毛氏)苦节,当永志之。”
毛福梅的悲剧如同老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纵使丈夫薄情、时局动荡,她始终守着老宅庭院。那方“以血洗血”的碑石历经文革损毁又重建,如今静立溪口镇,向游人诉说着战火中一个母亲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