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后,手下大将马宝率军反攻势如破竹,就在要将湖南清军主力一锅端时,吴三桂却病死了。吴三桂一死,吴军纷纷向云南猬集,战局急转直下,失败已成必然。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力排众议,颁布撤藩令。 这道圣旨彻底点燃了吴三桂心中的不安,他深知交出兵权意味着任人宰割。当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反清,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吴军迅速占领云南、贵州两省,随后分兵三路:东路军攻入湖南,西路军进取四川,中路军则直指湖北。由于清军久疏战阵,加上吴三桂军中有大量战斗力强的老兵,因此在作战之初,吴军势如破竹。 此时的吴三桂面临着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谋士刘玄初建议他乘胜北渡长江,直取中原;而另一些将领则主张稳固后方,经营已占据的几省地盘。 吴三桂最终选择了保守策略,在占领湖南后停止北伐,这一决策给了清军喘息之机。康熙迅速调整部署,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大军进驻荆州,与吴军隔江对峙。双方在湖南、湖北一带展开拉锯战,战局逐渐陷入僵持。 战争进入第五年,吴三桂的处境日益艰难。清军逐渐稳住阵脚,开始组织反攻:在东南战场,康亲王杰书击败耿精忠,迫使耿氏降清;在广东战场,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归附清廷;在西北战场,王辅臣的投降使清军打通了入陕通道。 吴三桂失去了盟友,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振奋军心、凝聚力量,吴三桂决定登基称帝。 康熙十七年(1678 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 “周”,改元 “昭武”,以衡州为 “定天府”。 年近七旬的吴三桂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贺,试图通过称帝这一仪式,稳定内部人心。然而,这次称帝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吴三桂割据自立的野心,让那些原本支持 “复明” 的势力大失所望。 称帝后的吴三桂,因年迈体衰,加上战事不顺的焦虑,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就在吴三桂病重期间,吴军在湖南战场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反攻,而指挥这次反攻的将领是马宝。 马宝是吴三桂麾下最能打的战将之一,早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吴三桂封为 “国公”。 六月,马宝率领三万人马从衡州出发,向兵力占据优势的清军发起猛烈进攻。当时清军在湖南的防线存在漏洞,勒尔锦率领的八旗主力驻守荆州,畏战不前,而湖南各地的绿营兵战斗力薄弱。 马宝抓住这一机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突破清军防线。马宝先是在永兴大败清军,斩杀清将哈克三、硕岱等,随后乘胜追击,连克茶陵、攸县、安仁等县。 马宝的反攻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当时清军在湖南的主力部队被马宝分割包围,处境危急。如果马宝能够继续扩大战果,完全有可能将湖南清军主力 “一锅端”,进而改变湖南战局。 然而,就在马宝的反攻连战连捷之时,吴三桂病死的消息传到了前线,让正在乘胜追击的吴军瞬间陷入混乱。 马宝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继续进攻,还是回师衡州? 马宝深知稳定后方的重要性,吴三桂临死前,定的继位者是年仅15岁的孙子吴世璠,年少的吴世璠难以掌控局面,一旦后方发生内乱,前线的胜利将毫无意义。 最终,马宝做出了撤兵的决定,率领主力回师衡州,护送吴三桂的灵柩返回云南。 马宝的撤兵使吴军失去了最佳的战机。清军趁机收复失地,重新调整部署,原本岌岌可危的防线得以稳固。 这次功败垂成的反攻,让吴军再无取胜的可能。马宝知道这一撤兵意味着什么,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一个偶然的因素(吴三桂的病逝),就足以改变战争的走向。 吴三桂死后,吴世璠根本无法掌控局势,吴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将领们为了争夺权力互相倾轧,逐渐变成一盘散沙。 按照吴三桂生前的部署,吴军应该坚守前方各重要据点,与清军长期对峙。但在吴三桂死后,将领们失去了主心骨,纷纷主张退回云南。他们认为云南是吴军的起家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凭借地理优势长期抵抗。 于是,原本驻守各地的吴军开始大规模向云南撤退,形成了 “猬集云南” 的局面。 这一战略收缩是致命的错误 ,主动后撤意味着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让清军得以长驱直入。 清军抓住吴军撤退的机会,迅速展开追击。康熙任命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领大军进入湖南,随后分兵三路向云南、贵州进军。在清军的追击下,吴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曾经战功赫赫的马宝虽然奋力抵抗,但孤掌难鸣,无法挽回败局。 康熙十八年(1679 年),清军收复湖南全境;次年,清军攻入贵州,逼近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军兵临昆明城下,吴世璠率领残部固守。马宝在城外与清军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俘。马宝被俘后拒绝投降,康熙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同年十月,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吴三桂苦心经营的 “大周” 政权,在他死后仅仅三年就彻底覆灭,成为过眼云烟。
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后,手下大将马宝率军反攻势如破竹,就在要将湖南清军主
国际大碗说
2025-08-17 17:19: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