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航天、国防等领

体元说球 2025-08-16 20:17:10

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航天、国防等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教材,没设备,更缺能上手的人才。 钱老在国外讲课,学生听不懂,那是学生没打好底子,自己回去好好学。 回国讲课,学生听不懂,钱老说:“再讲一遍,讲到会为止。” 不是对知识的标准松了,是心里装的东西不一样了。 当年有位院士,考钱老出的题,不及格,哭着跑出考场。旁人拉住他:“哭啥?你分最高。” 可见钱老的课有多“硬核”,也可见那时的学生,是真地在硬啃。 硬啃的不只是学生。钱老刚回国,面对的学生,知识储备可能还不如现在的高中生。就像让一群初中生去琢磨导弹,原理讲透了,问“懂了吗”,学生点头,转头就犯愁:“咋下手啊?” 他写的《工程控制论》,现在随便拉个大学生读两页都头大,何况当年? 这换谁都得挠头。袁隆平曾被问起管精英难不难,他当场挠头的样子,大概钱老也经历过。带新人的都懂,那哪是教知识,简直是从“1+1”开始搭地基,头发都得掉一把。有人说强者发型都特别,或许就是这么来的——不是故意留的,是熬出来的。 但钱老不只是搭地基。别人授人以渔,他直接建了个鱼竿加工厂,后来这厂子还造出了渔网、鱼雷。他留下的不是一堆公式,是一套能传下去的体系:新人能学会,学会了能教别人,教着教着还能琢磨出新东西。 这体系有多重要?看看有些地方就知道。发射个导弹、搞个航天,接二连三出问题。不是缺书,书可能就摆在那儿,但没人能串起来,没人能讲明白。老一辈科学家一走,技术就断了层,好好的知识成了“上古秘籍”,想捡起来比登天还难。就像把全套科学书扔给原始人,他们大概率拿去当柴烧——不是书没用,是没人教怎么用。 钱老当年的厉害,就在于他愿意耐着性子教,更在于他把“教”变成了能延续的事儿。从加减乘除到高等数学,从基础原理到尖端技术,一步一步,有人带,有人传,才有了今天的底气。 现在我们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是因为聪明,是因为有人把梯子搭稳了,还教会了后人怎么修梯子、造新梯子。 写到这里,由衷地觉得钱老真是太伟大了,毕竟,不是所有厉害的人,都愿意蹲下来,一点点把知识的种子埋进土里,耐心地等它生根发芽。 大家对此怎么看?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愿意“掰开揉碎了教你”的老师?评论区聊聊,关注我,咱们接着聊一些不容埋没的伟人轶事。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体元说球

体元说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