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话,武大这次尴尬了】

沂蒙山上匹狼 2025-08-16 09:22:51

【新华社发话,武大这次尴尬了】

01

句句不提武大小单,但又似乎句句在点武大校长。

前天,新华社发表评论,标题叫《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

这篇文章说,明明是职权范围内的分内事,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是事实清楚,应及时回应的问题,偏要层层上报耗到舆论升温。一段时间以来,“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高频用语,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向上甩锅”。

说实话,四平八稳的新华社,在舆情话题上,如此鲜明的态度、如此严厉的措辞,还是不多见的。

但在我看来,这个评论最重要的还不是那些严厉的措辞,而是那句“一段时间以来”。要知道在我们这个讲究语言艺术的国度里,这个说法,几乎就是在指着武大校长的鼻子骂了。

因为,就在“一段时间”以前,记者电话采访武大校长张平文,问武大是否会撤回或调整对肖同学的处分,张平文说,学校正在处理中。记者又问,何时会公布处理结果,张平文校长称——

还要等上级的安排。

正是新华社批评的话术。

这下武大要尴尬了。

02

当时看到武大校长这么回答,我大失所望,我没想到一所国内名牌大学的校长,竟堕落到这种程度。

从官僚体制的角度看,武汉大学校长是副部级,与武汉市市委书记平起平坐。

但武汉大学虽处湖北武汉,但行政隶属关系,完全独立于地方,属于中央垂直管理。武大校长的上级,是中组部和教育部。

所以,我不知道武大校长说“还要等上级的安排”,是在等哪个上级的安排,是武汉市还是中组部和教育部?

如果是中组部和教育部,人家要管的大学那么多,要管的事那么多,你们学校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还要去劳烦人家,不是给领导添乱吗?

如果是武汉市,你们是平级的,还不在一个系统里,把武汉市当上级,这不是自降身份吗?

从大学的精神角度看,独立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对真理的忠诚,高于对任何外部权威的服从。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需求,而非凌驾于学术之上。不盲从于主流舆论,而是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的空间,并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

然而,我们在武大校长张平文身上看到的,只是一个唯上级命令是从的小官僚,而看不到一个大学校长该有的勇敢担当和独立精神。

以前的武大校长不是这样的。就说一件小事,在《人物》杂志对武大老校长刘道玉的采访中,2007年,刘道玉为了争取让易中天留在武大任教,找到教育部,易中天的导师胡国瑞希望就此事约见校长,刘道玉在电话里说:

“自古以来只有官员拜见学者,没有学者拜见官员的道理。我去看胡先生。”

刘道玉的姿态也是谦卑的,但他的谦卑是对学者的尊重,而不是对权力的低头。和张平文有着云泥之别。

03

当然,“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的,并非武大校长张平文一人。大众之所以对武大校长如此失望,是因为对象牙塔多少还存在着一点幻想,官员这么做尚能理解,一所大学的校长,多少应该保留一点点风骨吧。

然而,现实就是,没有区别。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舆情处置在现在到了多么走火入魔的地步。

“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固然是干部缺乏担当精神、规避问责的体现,可把它说成是“向上甩锅”,好像上级是个纯洁无辜的小白兔似的,仿佛“上面意图是好的,就是下面执行坏了”。

这种说法,回避了系统性的制度问题,如果一个人这样做,那可能是这个人的个人问题;可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一定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一定是这个系统里的某些设置让大家不得不这么做。

在这种情况下,把矛头指向具体的干部,对他们做道德要求,就是围着厕所打苍蝇,揣着明白装糊涂。

04

如果“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是甩锅给上级,那么有些媒体的义正词严,其实就是甩锅给干部。

就比如下面这个。

莫把民情都当成舆情,某些干部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把正常的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而非直面问题、解决矛盾。劝告干部不能掩耳盗铃,要摒弃将民生痛点当作“麻烦清单”的思想,要有“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

可谓言辞恳请,谆谆教诲,苦口婆心。

可问题是,我们不是有法律吗?

不管是“民情”还是“舆情”,不管是“唯上”还是“唯实”,都是顾左右而言他,要求干部们遵纪守法不就完了吗?

就像之前澎湃新闻说的,绝大部分舆情事件的处置都已经有法可依,舆情事件来了,涉事单位要做的就是依法依规处理。

上级唯一的安排,就是让你依法依规来处理,没有其他安排。别讲“民情”“舆情”,请跟我讲讲“警情”。

武大肖同学事件,法院若是依法判其无罪,武大就应该依法撤销对肖同学的处分,有什么必要“等上级的安排”?难道你觉得上级会让你不“依法”吗?

岳阳市民发12字评论被拘5日,甘肃家长质疑校服质量有问题被拘7日,既然都被判无罪,那么当初谁把他们抓起来的,就去依法追究谁的责任,严惩不贷。这不比讲“民情”好使?

明明有法可依,明明可以违法必究,却绕着弯子讲什么“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讲什么“莫把民情都当成舆情”,不是缘木求鱼,故意瞎忙活吗?

05

最后,我想再回头说说武大事件。

我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武汉大学,欠肖同学一个道歉!》有好几个读者留言说,魏老师,我很喜欢您的文章和为不公发声的勇气,但我觉得您在武大肖同学案件上的态度是不是过于武断了,不够客观公正,为什么你那么轻易地采纳了法院的说法,你可以去看看这个视频,那个分析……

言下之意,肖同学不是无辜的,杨同学不是诬告,最起码现在是疑点重重。

虽然把自己文章里的观点再说一遍,让我很厌烦,但既然有人问了,我还是再重申我的几点看法。

一是,这件事里谁骚扰了谁,谁诬告了谁,都属于个人的恩怨,我完全不感兴趣,无意评判谁对谁错,更不屑于站队。

二是,基于第一点,我的矛头从始至终对准的,都是武汉大学。

我在文章中一再强调的,都是武汉大学要遵循逻辑的一惯性。既然武汉大学在两天之内,凭借一些他们都没说明白的证据,就通报处分了肖同学,那按照这个逻辑,法院的判决更具权威性,那武汉大学也应该向肖同学道歉。

我想说的是武汉大学在舆情处置上的双标,既然不能轻易采纳法院的,那是不是也不能轻易采纳武汉大学之前的所谓调查结果?既然那时候为了平息舆论那么快处罚,为啥现在不能也为了平息舆论而及时道歉?

三是,我的文章,更多的是用要求武大道歉的方式,做逻辑上的归谬,来反衬出武大当时做法的仓促与用心不纯,重点在于谴责一种为了平息舆论而随意牺牲别人的惯常思路,这是我在上文中批评的对象,也是我一直关注的现象。

我无意于从道德角度对肖同学或杨同学个人做褒贬,所以我的矛头一直针对的都是系统和社会现象,这也是我写文章一直保持的公心。如果不信你们可以翻翻我之前的文章,看看是不是这样。

我不愿意把有限的笔力用于讨伐个人身上,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男女对立,真正的对立你们又不敢说,我隐晦地说了,你们还要试图把我拉进男女对立的泥坑中。

求你们放过我!

(来源 : 亮见 原创 : 魏春亮)

0 阅读:180
沂蒙山上匹狼

沂蒙山上匹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