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杨振宁与父亲和儿子三代人的合影 杨振宁,大家都知道他是物理学界的传奇。1922年,他出生在安徽合肥,从小就聪明过人。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个数学家,早年在美国留学,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教书,一辈子都扑在数学和教育上。杨武之对杨振宁的要求特别严格,小时候就逼着他读四书五经,还让他学英语、法语,家里书架上全是学术书,连吃饭时都聊数学和物理。这对杨振宁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没有父亲的严苛,就没有后来的诺贝尔奖。 1957年对杨振宁来说是人生转折点。那年,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颠覆了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这理论听起来玄乎,其实就是说自然界不总是对称的,有点像生活里那些意想不到的反转。结果,这研究一发表就炸了锅,当年就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才35岁,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那一刻,他站在国际舞台上,风光无限。 可就在这时候,他没忙着到处演讲,而是带着老婆杜致礼和6岁的儿子杨光诺去了瑞士日内瓦,和父亲杨武之聚在一起。杨武之那会儿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糖尿病折腾得他瘦了不少。从中国到瑞士,路途遥远,他得先到北京,再飞莫斯科、布拉格,最后才到日内瓦。这一路颠簸,对一个病人来说有多辛苦可想而知。但他还是去了,为啥?因为他想看看儿子,也想见见孙子。 杨光诺是杨振宁的大儿子,1951年在美国出生。名字里的“光”字,带着家族对未来的希望。1957年他才6岁,天真活泼,特别黏爷爷。杨武之到了日内瓦后,每天都尽量陪着孙子,哪怕走路慢吞吞,也坚持去附近公园遛弯。他还给杨光诺讲自然界的知识,讲树怎么长,鸟儿怎么飞。这爷孙俩的相处,成了杨武之晚年最开心的事儿。 那张三代人的合影,就拍在日内瓦的一个普通夏天。照片里,杨武之瘦得像根竹竿,但笑得特别慈祥,眼里满是对儿子的骄傲。杨振宁站在旁边,年轻又沉稳,像是刚从实验室走出来的科学家。杨光诺站在最前头,小脸圆乎乎的,笑得一脸灿烂。这一家三代,肩并肩站着,背景是日内瓦街头的绿树。那一刻,学术的辉煌和家庭的温暖全融在了一起。 拍完这张照片,杨振宁的人生还在往前走。1957年之后,他又和罗伯特·米尔斯搞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东西到现在还是物理学的基础。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跟父亲的关系,也没因为忙碌就淡了。1960年和1962年,杨武之又去了两次日内瓦,每次都跟儿子聊得特别多。他们聊学术,聊中国的发展,也聊家族的未来。杨武之一直希望儿子能回国出力,但杨振宁那会儿在国际上混得风生水起,回国的事儿只能先放放。 到了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籍。这事儿让杨武之有点失望,他觉得儿子放弃中国国籍挺可惜。不过,他也没多责怪,毕竟儿子有自己的路。1971年,杨振宁终于回国了,在上海华山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父亲。那时候杨武之已经很虚弱了,但看到儿子回来,眼里还是亮了一下。1973年,杨武之去世,享年77岁。杨振宁在追悼会上说,父亲让他“放远眼光,看清历史潮流”,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后来,杨振宁的路越走越宽。2004年,他跟翁帆结婚,晚年定居北京,在清华大学当名誉院长,带出一堆年轻科学家。他不仅是个物理学家,还一直在推中美科学交流。他的成就和情怀,真的让人感慨,一个科学家能做到这份儿上,太不容易了。 回头看1957年的那张合影,它不只是一张照片。它是杨振宁事业巅峰的一个标记,也是他跟父亲、儿子感情的见证。那年,他35岁,父亲60多岁,儿子才6岁,三代人站在一起,像是学术和家庭的传承。这张照片放今天看,还是满满的温度,提醒我们不管走多远,家永远是根。
1957年,杨振宁与父亲和儿子三代人的合影 杨振宁,大家都知道他是物理学界的传奇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8-15 21:20:36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