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冀察纵队政委刘道生发现,司令员郭天民瞒着军区首长聂荣臻,将一万多本该复员的老兵,悄悄的留下了。
1946年初春,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政委刘道生忙得不可开交。
彼时,他正依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指示,全力推进部队整编裁军工作。
而他如此忙碌,是因当时国共双方刚签署《双十协定》,延安方面要求各解放区贯彻“和平民主新阶段”精神。
当时,晋察冀军区的九支野战纵队被缩编为四支,复员名单上列着十余万官兵之名,密密麻麻。 仅刘道生的冀察纵队,便计划裁撤一万三千余人。
表格造好了,报告递上去了,聂帅办公室还专门发通知强调:3月15日后只按新编制发粮饷——多养一个兵都得自己掏腰包。
但刘道生核对前线战报时发现蹊跷:按计划裁掉上万人后,作战部队人数竟没见明显减少。
于是,他派人暗访连队,这才惊愕地发觉,司令员郭天民压根儿就未曾执行复员令。一万余名本该解甲归田的老兵,皆被悄然留下,换上新军装后照常训练。
但实际上,这位被称为“胆大包天”的郭司令,绝非是莽撞无知的愣头青。
郭天民是黄埔六期科班出身,参加过广州起义和长征,毛主席曾笑他是“铁匠打铁般打人”,他当即改掉军阀习气;抗战时率部击毙日军少将清水联队长,在晋察冀是响当当的猛将。
裁军令下来时,他看得透彻:“老兵一回家娶妻生子,再拉回来打仗就难了!老蒋的和平承诺信不得!”但军区命令白纸黑字,他索性不争不吵,闷声藏兵。
刘道生最初急得跳脚,对郭天民说道:“违纪藏兵还私设小金库,捅出去可是要掉脑袋的。”
可听郭天民分析局势后,这位以凶悍著称的政委竟一拍大腿:“行!这黑锅我跟你一起背!”
于是两人合计出妙招:复员名单照贴公示,实际只让三千老弱病残离队;留下的一万精兵算“编外人员”,由刘道生协调地委偷偷供养。
而聂荣臻那边呢?看到二纵“完成裁军”的报告,便不再追问——带兵的人谁不懂“水至清则无鱼”?
四个月之后,炮火纷飞,而这纷飞的炮火恰恰验证了郭天民的判断。
1946年9月29日,国民党十六军、五十三军的美式坦克集群朝着怀来汹涌扑来,天上飞机狂轰,地下万发炮弹猛砸,郭天民率四个团顽强抵御两个军。
没有反坦克炮?民兵土法上马扔燃烧瓶;阵地被轰平了?战壕之中,老兵骤然跃出,发起反冲锋。
血战十一天,国民党军抛下上万尸体溃退,美械装备扔了一地,连敌军私下都称郭天民是“郭铜墙”。
聂荣臻战后巡视战场,望着那些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老兵,对藏兵之事终究没再提一个字。
怀来大捷未满半月,傅作义遣骑兵横穿草原奇袭张北,刚于东线历经血战的二纵无暇布防,张家口终告失守。
总结会上,郭天民痛心疾首拍桌子:“要不是裁光老兵,何至于此!”聂荣臻当场将其撤职。
可戏剧性的是,这批“违规”保留的老兵后来成为钢铁种子,在1947年反攻中屡建奇功,辽沈战役时,其部队更获评“特级作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