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2年,武则天在朝堂上,笑着对张德说:“听说你老来得子,恭喜呀!”张德心喜连忙谢恩。谁料,武则天又道:“宴席上羊肉的味道还不错吧!”张德一听这话,吓得满头大汗,扑通跪地求饶! 朝堂之上,刚经历了一场针锋相对。 左拾遗张德,是一位年过半百才喜得贵子的老臣,此刻正跪在金砖地上。 就在刚才,女皇武则天先是笑着祝贺他老来得子,紧接着问起他儿子庆生宴上“羊肉的味道”。 这看似家常的询问,却瞬间击垮了张德。 他连声告罪求饶,因为私宰羔羊之事败露,项上人头恐将不保! 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一块被同僚杜肃偷偷藏入袖中、带出宴席的羊肉。 自从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为巩固统治、塑造“弥勒转世”的仁君形象而颁布的严厉“禁屠令”。 长寿元年,她慈悲为怀、禁止杀生为由,下令全国禁止屠宰牲畜及捕捞鱼虾。 表面是崇佛护生的德政,实则是切断李唐旧俗、强化武周新秩序的政治手段。 违令者,轻则流放,重则处死。 一时间,举国上下全都不吃肉,官员百姓皆以素食度日。 然而,人喜欢吃荤腥的本性实在难以压制。 民间甚至悄然流行起“意外死亡”的肉类,被狼咬死的羊、淹死的鱼,成了餐桌下心照不宣的秘密。 宰相娄师德巡视地方时,就曾默许地方官以“狼咬羊”、“獭咬鱼”的借口设宴款待,官场上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张德这次的“顶风作案”,源于为人父的喜悦与传统的压力。 老来得子,乃人生大喜。 按常理,应该设宴庆贺,邀请亲朋好友来聚一聚是人之常情。 然而,在“禁屠令”的高压之下,置办一桌像样的荤宴,成了巨大的难题和风险。 张德时任左拾遗,官阶不高,但他负责监察官员、讽谏朝政,深知法令森严。 可是由于家乡的传统习俗与同僚的力量,最终他心存侥幸,认为邀请的都是至交好友,其中还包括同僚杜肃,应无大碍。 于是,他秘密宰杀了一只羔羊,在家中设下私宴。 谁也没料到,宴席上笑容可掬的杜肃,竟在袖中暗藏了一块羊肉,作为告密的铁证。 杜肃的告密,是武周初期恐怖政治的缩影。 武则天称帝前后,为打击李唐宗室及潜在反对者,大力鼓励告密,重用酷吏索元礼、来俊臣等,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告密,成了小人更上一层楼的捷径。 杜肃,正是这种人。 他参加张德宴席,并非真心祝贺,而是认为自己有机会立功了。 他不动声色地藏起羊肉,宴会一结束便直奔皇宫,向武则天密报张德“目无法纪”、“藐视圣意”、“不仁不义”。 他甚至添油加醋,将一场私人宴渲染成对女皇权威的公然挑衅。 次日朝堂,武则天便开始了谋划。 她先是以和煦的笑容向张德道贺得子之喜。 张德受宠若惊,连忙叩谢皇恩。 然而,女皇话锋一转开始提及“羊肉的味道”。 这突如其来的诘问,瞬间刺穿了张德的心理防线。 他吓得魂飞魄散,扑倒在地,连声告罪,只求饶命。 满朝文武无人敢言,就在众人以为张德难逃严惩之际,武则天却并未降罪,而是说出了根据法令,红白喜事本可破例,张德为子庆生情有可原,故“朕暂且不究”。 此言一出,张德如蒙大赦,感激涕零。 然而,女皇的“宽恕”并非终点。 她紧接着意味深长地告诫张德“交朋友要谨慎”。 随即,她命人当众展示了杜肃那份告密奏疏! 这一举动,堪称神来之笔。 杜肃瞬间成为全场焦点。 他脸色煞白,浑身僵直。 群臣的目光如同无数根芒刺,扎得他无地自容。 武则天此举,真是一石三鸟。 赦免张德,既体现了女皇的“宽宏大量”和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巧妙地维护了“禁屠令”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融的“法理”形象。 而当众揭露杜肃的告密行径,是对日益猖獗、人人自危的告密风气的沉重一击。 武则天借此向朝臣传递她需要的是能臣干吏,而非专事告密、破坏朝堂氛围的小人。 杜肃从此身败名裂,仕途尽毁。 在朝堂上的整个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武则天对朝局的绝对掌控。 她洞悉一切,操纵一切,群臣的生死荣辱尽在她一念之间。 这种无形的威慑,比严刑峻法更能让臣下敬畏。 一块小小的羊肉,最终在武则天的权谋下,发酵成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 张德侥幸逃过一劫,但经此一事,想必终生难忘女皇恩威并施的雷霆手段。 杜肃则彻底沦为政治小丑,其名“肃”字与行径形成绝妙讽刺,成为史书中的反面典型。 更重要的是,此事之后,史载“告密之风顿衰”。 武则天用一次精准打击,暂时遏制了由她亲手煽动起来的、已开始反噬朝堂秩序的告密狂潮。 692年朝堂上的这场“羊肉风波”,没有血溅五步,却以更深刻的方式,在武周群臣心中刻下了对女皇敬畏的烙印。 主要信源:(张德违禁屠羊案(唐代武则天时期违禁屠... - 百度百科)
公元692年,武则天在朝堂上,笑着对张德说:“听说你老来得子,恭喜呀!”张德心喜
炎左吖吖
2025-08-13 10:42:23
0
阅读: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