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是个谜!1955年出生,身患多种疾病,如今却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甚至被日本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本来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5岁那年,一场脊髓血管瘤,让她的人生瞬间拐了个大弯。手术保住了命,但也留下了高位截瘫的终身后果。那时候的医生看着这个小女孩,叹着气下了结论:这孩子,可能活不到成年。 这话,就像一个宣判。换了别人,可能就认命了。可张海迪偏不。她的人生字典里,好像就没“认命”这两个字。 上不了学,她就在家里学。一本字典,一本教材,她就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完了小学、中学的课程。光这样还不够,她还迷上了医学,尤其是针灸。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她就想,我不能走路,但我能用手里的针给乡亲们减轻点痛苦。为了找准穴位,体会针感,她就在自己已经失去知觉的腿上,一针一针地扎。 你能想象那画面吗?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对着自己的身体,那么狠,又那么慈悲。几年下来,她竟然真的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无偿治好了上千人的病痛。 到了八十年代,张海迪的故事被报道出来,一下子火遍了全中国。一夜之间,她成了“当代保尔”,是无数青年人学习的榜样。那首“海迪姐姐,微笑地望着我”的歌,我们这代人,谁没听过? 坦白说,这种荣誉是巨大的。但对个人来说,也可能是沉重的。当所有人都把你放在神坛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解读。比如后来一直有人揪着她坐轮椅时“翘二郎腿”的照片说事,质疑她是不是真的瘫痪。 其实,这恰恰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辛酸。高位截瘫的人,腰腹部核心力量是缺失的,双腿垂直放下,身体重心会不稳,容易前倾甚至摔倒。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支撑,才能让身体保持平衡。 这个我们看着挺“潇洒”的姿势,对她来说,只是为了能坐得更稳一点,是一种对抗身体缺陷的无奈之举,是日复一日摸索出来的生存技巧。你看,我们看到的“谜”,背后其实都是她用几十年时间写下的“答案”。 命运的考验,还没完。就在她作为作家、翻译家声名鹊起的时候,1991年,癌症找上了门。先是鼻咽癌,后来又是基底细胞癌。一次又一次的手术,一次又一次的化疗。她的丈夫王佐良陪着她去上海做手术,手术甚至是无麻醉的。那种痛苦,我们光是想象一下,都觉得不寒而栗。 可张海迪,又一次扛过来了。她说:“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在人间。” 这句话,她不是说说而已,是真刀真枪地在践行。她在病床上,还在坚持写作和翻译。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翻译的《海边诊所》等作品,都是在与病魔的缠斗中完成的。 张海迪的精神世界,一定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巨大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做事”来构建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更宏大的事业绑定在一起时,个体的病痛,仿佛也就不再是天大的事了。 现在,张海迪早已不是那个单纯的励志偶像。她的身份有很多:全国政协常委、康复国际主席……虽然在2023年9月,她卸任了担任多年的中国残联主席一职,但她并没有停下来。 就在去年,她还以康复国际主席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大会,为新成立的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揭牌。你看,她的关注点,已经从自身的奋斗,转向了如何用科技的力量,为更多残疾人朋友赋能。她还在去年年底,受聘担任了新建的康复大学的名誉校长。 这就是她最新的动态。她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投身于康复大学的建设,一个为中国8500万残疾人谋福祉的开创性事业。 回头看那个问题:张海迪生命力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她的“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不是来自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来自永不枯竭的“使命感”。 从当年为乡亲们扎针,到后来为8500万残疾人奔走呼号,再到如今为康复事业的未来培养人才,她的人生,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前方牵引。这个目标,让她超越了个人的病痛和局限,让她在70岁的年纪,依然像个战士一样,活跃在第一线。 她的身体或许被禁锢在轮椅上,但她的精神,早已驰骋在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广阔天地里。这,或许就是一个人能对抗时间、对抗命运的终极秘诀。
张海迪是个谜!1955年出生,身患多种疾病,如今却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甚至被日本电
原上花绽放
2025-08-12 18:13:09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