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参谋长放话“下场战争或将很快到来,胜利取决于意志”,矛头指向中国? 当地时间8月10日,印度陆军的一把手、参谋长德维迪演讲时称,印度的“下一场战争”可能会很快发生,印军随时准备投入常规作战。他还呼吁印度全民都参与战备,积极利用手机APP,上报目击无人机等的情况。 印度军方高层的这类表态并非孤例。近年来,印度军政界多次释放强硬信号。例如2021年时任印军总参谋长比平・拉瓦特直言“中国是最大敌人”,并声称将同时争取美俄支持对抗中国。 这种叙事在印度国内舆论场长期存在,部分媒体甚至渲染“中印再战印度必胜”的虚幻预期。德维迪此次言论可视为这一脉络的延续,但其具体指向仍需结合现实背景分析。 从军事部署看,印度近年来在边境地区动作频繁。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军在拉达克地区持续增兵,修建隧道、强化阵地,并多次以“前进政策”试探中方红线。 2025年7月,中印举行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4次会议,双方虽同意保持沟通,但印方在谈判期间仍被曝暗中推进军事设施建设。这种“边谈边扩”的策略,反映出印度试图通过实际控制改变边境现状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军事准备呈现“双线并重”特征。一方面,其在中印边境部署约20万兵力,配备美制M777榴弹炮、俄制T-90坦克等装备;另一方面,印度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持续深化,2024年11月举行“霹雳”联合军演,2025年7月启动十年期国防框架协议谈判,并计划采购F-35战斗机和MQ-9B无人机。这种“向西靠拢”的战略选择,被部分观察家解读为对冲中国影响力的举措。 然而,将德维迪的言论简单定性为“针对中国”存在逻辑漏洞。首先,印度面临多线安全压力,除中印边境外,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对峙从未停歇。 2025年5月,印巴曾爆发激烈空战,印度空军损失多架战机,国内舆论一度陷入被动。在此背景下,印度军方强调“全民战备”,也可能包含应对巴基斯坦无人机渗透等现实威胁的考量。 其次,印度国内政治生态对军方表态有深刻影响。莫迪政府近年来推行民族主义政策,通过强化外部威胁叙事凝聚国内共识。2025年4月,印度曾授权军队在边境地区“自行决定行动”,被外界视为对巴基斯坦的威慑。德维迪的演讲正值印度国内选举周期临近,不排除其借军事议题转移经济压力的可能性。 从国际反应看,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解决边境争端。2024年12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达成六点共识,双方同意“从两国关系大局妥善处理边界问题”。 2025年7月的磋商中,中方再次强调“保持外交军事渠道沟通”的重要性。这种“以谈促和”的策略,与印度军方的强硬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则试图利用印度的战略焦虑深化合作。白宫近年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关键支点,不仅加大军售力度,还推动其加入四方安全对话(Quad)。 2025年7月,美印宣布启动重大军售项目,包括核潜艇建造和无人机采购,彭博社直言此举旨在“对抗中国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这种外部干预,客观上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巴基斯坦的反应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印度的传统对手,巴方对印军动向保持高度警惕。2025年8月,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访美期间强调“印度试图制造地区不稳定”,并暗示将采取强硬反制措施。这种互动表明,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局势已形成复杂的三角博弈。 印度国内媒体对德维迪言论的解读呈现分裂态势。部分民族主义媒体将其与“1962年耻辱”相联系,煽动复仇情绪;理性派则指出,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后勤短板和装备代差可能使其陷入被动。这种内部分歧,折射出印度战略决策的深层矛盾。 综合来看,德维迪的言论是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既有历史积怨的延续,也有现实安全的考量;既反映印度的战略焦虑,也暗含国内政治的操弄。尽管其未直接点名中国,但结合印度近年来的军事部署和外交动向,外界将其解读为对华威慑并不意外。 然而,中印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保持边境稳定符合双方根本利益。2025年7月的磋商表明,两国仍在通过机制化对话管控分歧。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军事冒险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才是唯一可行路径。
印度有骨气,真的跟美帝干起来了,连飞机都宣布停飞了 8月11日,印度航空
【47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