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得知太子李承乾养了一个姿色姣好的伶人,下令将人给杀了。李世民本以为这样能让

帝王八卦 2025-08-12 00:27:37

李世民得知太子李承乾养了一个姿色姣好的伶人,下令将人给杀了。李世民本以为这样能让太子醒悟,殊不知此举却将人越推越远。 武德二年(619 年),秦王李世民的长子在承乾殿呱呱坠地,李渊亲自为这个孙子取名 “承乾”,寄托着 “承继皇业,乾坤安定” 的厚望。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唐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李世民对这个长子倾注了极大心血,为他配备了堪称豪华的东宫辅臣团队。房玄龄、魏征、于志宁等贞观名臣轮流担任太子太师、太子詹事,负责教导太子。 少年时期的李承乾确实展现出过人天赋,曾在朝堂上就政事提出独到见解,令李世民十分欣慰。 然而光鲜的储君身份下,是难以言说的成长隐痛。 贞观五年,李承乾不幸坠马,落下了足疾的病根,从此行走不便。在注重仪表的皇室中,这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更让李承乾焦虑的是,随着弟弟李泰的日渐成长,父亲的关注开始分流。李泰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自幼聪慧好学,尤其擅长文学,深得李世民喜爱。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子女的控制欲愈发强烈,他要求李承乾必须成为完美的储君,却忽视了儿子内心的敏感与脆弱。 东宫的生活如同镀金牢笼,一言一行都在群臣的注视之下。于志宁等辅臣的劝谏往往言辞尖锐,动辄以 “秦二世之鉴”“隋炀之失” 警示太子。 一次,李承乾在府中与侍从玩了场击球游戏,就被谏官上书弹劾 “耽于逸乐,有亏圣德”。 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让李承乾感到窒息,他开始用伪装来应对外界压力 , 在朝堂上表现得谦逊好学,回到东宫却变得愈发叛逆。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承乾在一次外出时偶然遇到了一个名叫称心的少年伶人。称心年方十五,容貌秀美,擅长音律歌舞,性情温和,善解人意。 李承乾将称心秘密接入东宫,安置在别殿之中。白天他依旧是那个循规蹈矩的储君,处理东宫事务,接待辅臣;夜晚则褪去伪装,与称心一同抚琴唱和,谈论词曲。 称心的存在成为李承乾释放压力的出口,他在这个少年身上找到了久违的轻松与快乐。为了讨称心欢心,李承乾不惜耗费重金,为他购置华美的服饰,定制精巧的乐器,甚至亲自学习音律,只为能有更多共同语言。 这段秘密关系持续了近两年,东宫上下对此心照不宣,却无人敢向太宗禀报。直到太子詹事于志宁在查核东宫用度时发现异常 , 一笔笔巨额开销去向不明,且多集中在珠宝、绸缎等奢侈品上。经 过暗中调查,于志宁震惊地发现了称心的存在,更得知太子竟与伶人 “同起同卧,逾于常礼”。 储君与伶人关系密切无疑是严重的失德行为,于志宁反复思量后,决定将此事密奏李世民。 李世民接到密奏后勃然大怒,多年来他一直以为太子虽偶有小过,但总体仍堪大任,却没想到儿子竟在背后做出这等事。 盛怒之下,李世民当即下令:秘密逮捕称心,无需审问,即刻处死。 李世民以为处死伶人就能让太子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他召来李承乾,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诫,历数其失德之处,要求他 “痛改前非,勤学修身”。 李承乾表面上俯首认错,内心却充满了怨恨与绝望,父亲不仅剥夺了他的快乐,更践踏了他最后的尊严。 称心之死成为李承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失去精神慰藉的他变得愈发乖戾暴躁。为了表达对称心的思念与对父亲的抗议,李承乾在东宫为称心设立了灵位,私下里时常前往祭奠,每次都痛哭流涕,彻夜不眠。 李承乾对李世民派来的辅臣充满敌意,于志宁、张玄素等谏官的劝谏被他视为挑衅。 一次张玄素直言进谏,指责太子 “沉溺哀思,不理政务”,李承乾竟暗中派人行刺,虽未成功,却影响恶劣。 此时,野心勃勃的吏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怂恿李承乾采取极端手段。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联合侯君集、杜荷等人,密谋发动政变,企图逼迫李世民退位。然而计划尚未实施就被泄露, 李世民得知太子谋反的消息后,如遭雷击,他亲自审问李承乾,面对铁证,李承乾绝望地喊道:“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 这番话既是辩解,也是对父子关系破裂的沉痛告白。 李承乾谋反案震动朝野,李世民在处理此事时展现出极大的犹豫与痛苦。 按照唐律,谋反当诛,但面对自己一手培养的李承乾,李世民终究不忍下手。 流放途中的李承乾身心俱疲,昔日的储君沦为阶下囚,巨大的落差让他迅速垮掉,不久后就死去。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沉默了许久,最终下令以国公之礼将其安葬。这位一生要强的帝王,在深夜独处时,是否会想起那个曾在承乾殿中蹒跚学步的孩童,是否会后悔当初那道处死伶人的命令?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