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可你看看我们国内,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要孝顺父母,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延长他们的生命。哪怕是老人已经痛苦不堪,意识不清了,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也下不了那个决心,总是觉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得积极治疗。 所以,医院里经常能看到,一个老人插满了各种管子,被各种仪器包围,虽然心跳还在,呼吸还在,但那真是“活着”吗?很多人都会犹豫。 可欧洲那边呢?老人们普遍都很“想得开”。他们到了晚年,如果身体真的不行了,面临绝症或者严重的病痛,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不是拼命去维持生命,而是去享受生命最后的时光。 插管子、上呼吸机、做化疗这些,很多人会主动拒绝。他们更愿意在身体还能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去看看想去的地方,和家人好好说说话,吃点想吃的东西,甚至只是安静地坐在公园里晒晒太阳,感受一下风吹过脸颊。 等到真的不行了,他们走得也很平静,没什么挣扎,也没什么犹豫,就像完成了一场长途旅行,到了终点站,就该下车了。 这事儿一开始让不少人挺诧异的,觉得是不是他们太冷漠了?其实这背后不过是一整套不同的“生命观”和“社会体系”在支撑。 在欧洲,尤其是受新教伦理影响比较深的国家,个人主义深入骨髓。从你小时候起,就被教育要独立,要有自己的想法,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种独立性,不是说让你不顾家、不负责任,而是指精神上的独立,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种观念延续到老年,就变成了他们对生命质量的看重。他们觉得,活着是为了有尊严、有体验、有意义。如果活着只剩下痛苦和依赖,那生命本身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与其那样“苟活”,不如体面地“结束”。 他们不是说不怕死,而是觉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与其在恐惧中挣扎,不如主动选择一种更有尊严、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式去迎接它。你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为了活得更好,即使是生命的最后阶段。 更何况他们那边的社会福利体系实在是太完善了,我们这边一提养老,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子女,是存款。但在欧洲,国家已经把大部分养老的重担给扛起来了。 拿法国来说,他们的养老金制度那真是世界一流,退休了就能拿到一笔不菲的退休金,够你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生病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广得吓人,基本你生病需要花多少钱,国家都给你报销了。你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生病拖垮了家庭,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就得放弃治疗。 所以,当一个老人面临生命最后的选择时,他们的决定,基本可以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经济因素或者子女的压力所绑架。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选择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也不用担心子女会因为“不孝”的名声而受到指责。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自由,是他们敢于选择“体面告别”的底气。 还有一点,其实挺重要的,就是他们对“家庭”的理解。我们东方文化里,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子女对父母有无限的责任和义务。但在欧洲,虽然家庭也很重要,但子女和父母之间更多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平等的爱。 成年子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圈子。养老更多是社会和国家的事儿,而不是完全落在子女肩上。所以,当老人决定不再积极治疗时,子女虽然会不舍,但更多的是尊重父母的选择,而不是像我们这边,可能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孝道”。这种宽松的家庭关系,也给了老人更多的自主权。 其实这样一想,好型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活得有尊严,走得也体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不是吗? #MCN双量进阶计划#
刚刚,欧盟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声明。2025年8月10日,英国、法国、德国、意
【38评论】【49点赞】
用户91xxx09
扯淡,你要他住得起,去查查欧美住院治疗多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