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女子在商场里,偶遇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手机店里,用店里的平板敲代码。女子表示,起初还以为老奶奶在那玩平板,也没太在意,结果她出去吃完饭后回来,发现老奶奶还在店里敲着平板的键盘,一看才发现,老奶奶哪是在玩电脑啊,她这是在平板上敲代码。[送心]
天津某商场手机体验区,一位银发老人正专注地在平板电脑上敲击着什么。路过的顾客起初以为她在玩游戏或刷视频,直到有人凑近看清屏幕才大吃一惊,密密麻麻的都是编程代码。
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指在触屏上移动得相当娴熟,偶尔停下来思考片刻,然后继续输入。围观者用手机录下这一幕,视频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有懂行的网友认出,老人正在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
商场工作人员透露,这位老人已经来了大半年,每周固定时间都会出现在这里“借用”设备。她从不打扰其他顾客,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专心写代码,通常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
从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出,老人编写的并非简单的练习程序,而是一套图像处理算法。代码中涉及OpenCV库的调用,还使用了Python较新版本的语法特性。更专业的是,她为每个函数都添加了详细的中文注释,显示这是一个专门用于老照片修复的定制程序。
有IT从业者分析后表示,这种代码质量完全达到了职业开发者的水准。程序逻辑清晰,变量命名规范,异常处理也考虑得很周全。这样的编程水平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关于老人的身份,网上出现了不同的猜测。有数码博主通过观察她的输入习惯,发现使用的拼音布局与早期国产计算机系统相似。也有人认为她可能是某高校的退休教师,因为程序中的注释风格很像学术界的写法。
这个视频引发了关于老年人与科技关系的广泛讨论,很多人惊讶地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隐藏”的银发程序员。有网友分享说,自己的邻居是位退休工程师,最近正在学习制作手机应用,想为孙子开发一个学习工具。
有趣的是,老年人学习编程往往有着明确的实用目标。上海一位67岁的学员成功开发出帮老伴管理药物的提醒程序,北京的一位退休会计师制作了家庭财务管理软件。他们不追求炫酷的界面效果,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编程键盘,字体更大,按键手感更适合长时间使用。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了“银发编程课”,教学节奏相对放缓,更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
这种现象也让人重新思考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许多互联网公司存在年龄歧视,认为程序员过了35岁就该转行。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经验丰富的老程序员在系统架构和问题解决方面往往更有优势,他们参与的项目返工率通常更低。
网友热评:“这奶奶怕不是程序员界的扫地僧吧?我25岁对着代码就头疼,人家白发苍苍还能在商场里淡定敲Python,这波属于降维打击了!”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持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对大脑健康有积极作用。学习编程需要不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保持大脑活跃。一些医生甚至将编程列为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方法之一。
老年程序员还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他们开发的应用往往更贴近生活实际,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比如防走失定位程序会自动避开施工路段,药物提醒软件会考虑到老人的作息习惯。这些细节是年轻开发者容易忽略的。
视频走红后,这位老人依然按时出现在商场里。有热心的程序员想要送她专业设备,却被婉拒了。她说用触屏已经习惯了,而且手指运动对预防关节僵化有好处。
最近有消息称,她正在将自己的图像处理程序开源,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修复珍贵的老照片。她还计划将程序界面做成中文版本,让不懂英文的老年人也能轻松使用。
“如果你家老人突然要学编程,你会支持吗?是给他报班还是劝他跳广场舞?” 来聊聊,你身边有没有这种“硬核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