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曾这么写道,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爱因斯坦又为何要骂

尔说娱乐 2025-08-11 11:14:40

爱因斯坦在日记中曾这么写道,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爱因斯坦又为何要骂我们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22年底,一艘远洋客轮缓缓驶入黄浦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因相对论震动世界的科学巨匠,携夫人首次踏足上海。 码头上人头攒动,迎接这位“科学之王”。 行程匆匆,爱因斯坦夫妇在沪停留不足一日。 他们被安排观赏了昆曲的婉转水磨腔,漫步于豫园的亭台楼阁,品尝了本帮菜的浓油赤酱。 当晚,华灯初上,一场盛大的宴会在租界某处举行。 面对满座名流,爱因斯坦礼貌致辞: “此行东来仓促,异日归来,愿为中国青年分享所见……” 次日拂晓,他们便登船前往日本。 同年12月,爱因斯坦结束日本讲学返欧,再次途经上海。 岁末的上海寒意袭人。 12月31日抵沪,次年1月1日,他应邀参加了一场小型学术沙龙,与中国学者探讨哲学问题。 窗外是1923年的元旦,窗内是东西方思想的短暂碰撞。 1月2日,他便匆匆登船离去。 两次停留,总计不过数日,浮光掠影。 然而,就在这短暂的接触后,爱因斯坦在私人日记中留下了刺眼的文字。 他描述所见中国人“吃东西不坐凳子,像欧洲人在树丛解手般蹲着”,氛围“安静严肃得怪异”,孩子“毫无生气,迟钝呆板”。 更甚者,他写道: “那些做牛做马者,似乎不觉受苦。这民族如羊群,似机器而非人。” “若其他种族被其取代,实为可悲。对我们而言,思想匮乏将是难言的凄凉。” 字里行间,流露出疏离、困惑乃至轻蔑。 BBC中文网后来称此为“相对震撼论”,意指其言论带来的冲击不亚于其科学理论。 这些文字曝光后,引发巨大争议。 许多人视其为赤裸裸的歧视。 但理解其背景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的观察极其有限且片面:仅在上海,仅数日,接触的多是底层民众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 这如同仅凭惊鸿一瞥便妄断一个古老文明的本质。 更深层看,19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顿。 帝制崩塌,军阀混战,列强环伺,民生凋敝。 上海虽有十里洋场的繁华,但码头、弄堂里充斥着为生存挣扎的贫民。 苛捐杂税沉重,苦力们日复一日从事高强度劳动,面容疲惫,眼神或许麻木——这是长期苦难下的生存状态,而非民族本性。 鲁迅笔下的“麻木”与罗素记录的“贫穷惊人、疾病横流”,都印证了那个时代的惨淡底色。 爱因斯坦所见的部分“肮脏”与“迟钝”,是那个苦难时代的烙印。 然而,这绝不证明其评价公允。 他将特定历史条件下部分民众的生存状态,武断上升为对整个民族的贬低性概括,忽略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智慧、创造力与坚韧精神。 其视角也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以欧洲用餐习惯为标准,将中式蹲姿与随地便溺类比,隐含文化优越感;担忧“思想匮乏”,则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狭隘预设。 因此,爱因斯坦的日记,本质上是特定时刻、特定地点、基于浮光掠影且受限的观察,并带有个人文化偏见的一次私人记录。 它并非对中国或中国人的客观论断,而是一位科学巨匠在异文化冲击下产生的困惑、误解甚至偏见的真实流露。 这段历史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即使最伟大的头脑,也可能受制于时代、环境和自身视角。 它提醒我们,理解异质文化需要深入与共情,而非仓促定论。 更重要的是,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 中华民族历经奋斗,早已摆脱积贫积弱,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创造力。 用百年前一位访客的片面观感来评判今日中国,无疑是刻舟求剑。 这段争议日记,最终应成为我们反思历史复杂性、倡导跨文化理解的契机,而非定义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标签。 主要信源:(财新网——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凝视的中国人?)

0 阅读:3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