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心。他们原本指望靠PD-35发动机搭上这趟车,既能赚钱又能顺走点技术,结果现在发现,自己手里那点东西已经拿不出手了。 以前谈合作的时候,俄罗斯想让C929用他们的PD-35,觉得这样就能卡住动力命脉,顺便换点中国的航电和材料技术。可这发动机还是老底子,推重比只有6.8,热效率也不行,跟咱们长江-2000一比,差了一大截。 更关键的是,西方一制裁,他们连精密零件都供不上,进度拖得没谱。 咱们这边可没等,长江-2000一出来,推力35.2吨,耐高温、省油、大修间隔还长,直接上了新台阶。 运-20都拿它做验证机,跑了三百小时极端测试,稳得很。这下不用再看谁脸色,发动机这关算是自己闯过去了。 其实从一开始,两边的思路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俄罗斯还想用老式中央翼盒设计,咱们已经用碳纤维一体成型了,轻了12%。 适航标准也谈不拢,他们想用老体系,咱们要走EASA和CAAC双认证,为的是以后能飞出去。成本上也对不上,他们算出来一架要1.2亿美元,咱们用数字孪生压到了0.98亿。 再加上C919已经跑起来了,订单超过1200架,国产化率干到了60%,连价格都涨到了1.08亿美元,跟空客波音正面刚。这种势头下,C929再拉个步子慢的伙伴,反而拖节奏。 现在俄罗斯看明白了,硬绑着没意思,干脆改口说要当供应商。听起来还是合作,但角色变了,不再是共同研发,而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他们也清楚,宽体客机的整体设计能力自己已经跟不上了,与其硬撑,不如退一步保点存在感。 但话说回来,这种转变也说明一个问题:核心技术真得攥在自己手里。要是当年我们真听了他们的,发动机用PD-35,那以后出问题全得看人脸色。 现在不一样了,材料、工艺、适航数据,一整套体系都建起来了,碳纤维成本降了四成,电液作动也打破了国外垄断。 吴光辉总师说得实在,核心技术靠不来、买不来,只能自己干出来。C929虽然改了名字,从CR变成C,但反而走得更稳了。 预计2030年首飞,目标国产化率80%以上,这不是光造一架飞机,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说到底,航空这行拼的就是底子。你有没有能力从头到尾把事情做下来,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长江-2000不只是个发动机,它是个信号:我们不再是谁的配角,而是能自己定规则的玩家。
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
可爱喵呜求抱抱
2025-08-08 15:36:1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