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郑苹如悄悄被押到小树林,特务看着她长得太漂亮了,实在是不舍得开枪

吴术说史 2025-08-08 15:24:26

1940年深夜,郑苹如悄悄被押到小树林,特务看着她长得太漂亮了,实在是不舍得开枪,还没等他们有什么动作,郑苹茹突然说了一句话,特务听后激动不已。

父亲郑钺是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元老,母亲木村花子虽是日本望族之后,却深明大义支持中国抗日。

出生在名古屋的郑苹如,从小听父亲讲述革命故事,十一岁随父母定居上海时,心中已埋下爱国种子。

在法政学院读书期间,她常参加抗日游行,还带着同学缝制军衣支援前线。

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后,上海沦陷。

中统负责人陈宝骅在聚会上发现这个精通日语的中日混血儿,立即意识到她的价值。

郑苹如加入情报组织的决定得到全家支持,父亲说:"抗日救国是四万万同胞的担当。"母亲连夜教她日本贵族礼仪,弟弟郑南阳帮忙传递密信。

她很快在日军高层如鱼得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对她一见倾心,常带她出入虹口军官俱乐部。

有次近卫文隆醉酒后透露,日军正密谋诱降汪精卫。

这份重要情报经郑苹如传递后,却未被重庆方面重视。她急得亲自约见中统站长,反复强调:"汪精卫要当汉奸了!"

果然三个月后汪精卫叛变,在南京成立伪政府。

其手下丁默邨组建的"76号"魔窟,专门残害抗日志士。

这个特务头子极其狡猾,睡觉从不超过三小时,座驾装着防弹玻璃。

中统决定派郑苹如实施"美人计",因她曾是丁默邨担任校长的民光中学学生。

初次见面在霞飞路咖啡馆,郑苹如特意穿上学生装。

丁默邨盯着她修长脖颈上的珍珠项链,喉结不住滚动。

此后五十多次约会中,她摸清了对方行踪规律:每周三去极司菲尔路特工总部,周五到虹口参加日本军官牌局,周日必去静安寺路买西点。

第一次刺杀选在郑家弄堂,那天丁默邨的轿车刚拐进巷口,突然猛踩油门调头。

事后才知,他瞥见路边黄包车夫手上的老茧——那是常年握枪留下的。

第二次在西伯利亚皮货店,郑苹如撒娇要买貂皮大衣。

丁默邨刚进店就发现试衣镜反光异常,扔下钞票冲回防弹车。子弹打在车门上叮当作响,他侥幸逃脱。

两次失败让中统决定暂停行动,郑苹如却坚持再试。

她不知道,丁默邨早在车里装了窃听器。

1940年平安夜,带着手枪赴约的她刚进百乐门,就被十几个特务按住。

在76号地牢里,电刑在她后背烫出焦痕,老虎凳压断左腿膝盖,她始终咬定是"情杀报复"。

狱卒偷偷告诉她,丁默邨为保她和同僚拍桌子:"这么漂亮的女人怎么可能是间谍!"

但特务头子李士群的老婆们集体施压:"狐狸精必须死!"

汪精卫亲自签发处决令那天,郑苹如正对着铁窗梳理长发。

她把珍藏的未婚夫照片撕碎吞下——那位空军飞行员已在衡阳空战中殉国。

押赴刑场的路上,她哼着教会学校的赞美诗。

当特务队长林之江犹豫时,她平静地说:"别打脸,给我留个全尸。"

三颗子弹穿透胸膛,血染红了野地里的蒲公英。远在重庆的蒋介石听闻噩耗,提笔写下"碧玉成尘"四字。

而父亲拒绝用投敌换女儿全尸,最终绝食而亡。

弟弟郑海澄驾战机撞向日舰,同归于尽。

如今南京航空烈士陵园里,并列着郑苹如与未婚夫王汉勋的名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了同一个誓言。

当年《申报》记者偷偷拍下行刑前的画面:姑娘仰头望着星空,睫毛上凝着霜花。

这张照片后来被军统列为教材,戴笠批示:"女子如此,男儿何颜?"

1990年台北忠烈祠开放档案,人们才发现她真实身份。

那年清明,有位白发老妇在灵位前放上二十三朵白玫瑰,花瓣上写着《良友画报》的评语:"上海滩最明亮的星,终成照耀山河的光。"

0 阅读:76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