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抗联将领李兆麟去一个年轻女子家里赴约,刚喝了一口茶后,他感觉有些头晕

1946年,抗联将领李兆麟去一个年轻女子家里赴约,刚喝了一口茶后,他感觉有些头晕:“这茶不对劲!”女子冷笑道:“你可以上路了!”

话音未落,埋伏在厨房的三名特务猛扑而出。

李兆麟强撑起身,一把掀翻茶桌,青花瓷杯炸裂在地。

他反手攥住刺客高庆三持刀的手腕,生生咬断对方食指,另一名特务的匕首却已捅进他的胸膛。

鲜血喷溅在俄式茶炊上,这位令日寇胆寒的抗日名将最终倒在血泊中,身中七刀,右手紧握着茶杯碎片,至死未松。

1945年冬的哈尔滨,表面庆祝着抗战胜利,暗地却杀机四伏。

李兆麟作为中共在哈尔滨唯一公开身份的高官,身兼滨江省副省长、中苏友协会长,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

军统“滨江组”头目张勃生接到戴笠密令,将他列为暗杀名单首位:“杀他既能重创共党,还能挑拨苏联与延安的关系!”

特务们策划了六次行动:在李兆麟步行时枪击、在汽车上装炸弹、混入中苏友协下毒……却因他行踪不定、警卫严密而接连失败。

一次马迭尔饭店的刺杀中,特务拉断电闸的瞬间,李兆麟却因提前离场躲过一劫。

气急败坏的戴笠撤换张勃生,派出王牌特务余秀豪,这个留美警政博士阴险下令:“李兆麟重情义,就从‘自己人’下手!”

25岁的中俄混血女特工孙格玲成了关键棋子。

她伪装成“烈士遗孤”,借哈尔滨市政府职员身份接近李兆麟,哭诉对国民党的不满:“我母亲被关东军杀害,只剩我孤身一人……”李兆麟心生恻隐,却不知这眼泪是精心排练的剧本。

1946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孙格玲以“商议国大代表选举”为由邀他次日见面。

李兆麟随手在日历写下“9日赴约”,却不知特务早已布好死局: 地点陷阱:水道街9号是军统安全屋,距中苏友协仅百米,便于单独行动; 毒药测试:特务用流浪狗试验氰化钾剂量,确保300毫克即可致命; 断其后路:特务阎钟璋买通车行学徒,在李兆麟座驾化油器里塞入棉絮。

3月9日下午,李兆麟乘车途中抛锚,警卫员留下修车。

他搭报社社长的马车返回友协,见警卫未归,孤身赴约。

临行前叮嘱秘书:“若李桂林回来,让他去水道街9号接我。”这句话成了他最后的踪迹。

孙格玲笑着递上毒茶。李兆麟饮下后顿觉眩晕,质问:“水咋这么咸?”孙格玲尖叫暗号,三名刽子手从厨房冲出。

拼死反抗中,李兆麟咬断特务手指,却难敌乱刀。特务原计划分尸抛入松花江,但苏军已闻讯封锁全城,只得仓皇逃离。

案发后,国民党散播“桃色新闻”,谎称李兆麟“为情被杀”。

警察局长余秀豪甚至抓了另一名俄裔女子顶罪,却被苏军识破。

但蛛丝马迹撕碎了谎言: 现场茶碗碎片检出氰化钾,指向特务勾结药房购毒; 茶炊定制者手上的狼头戒指,暴露滨江组身份; 李兆麟怀表停在9:17,与他中毒时间吻合; 军统日志铁证如山:“3月7日测试毒药,3月8日制造车辆故障……”

4月哈尔滨解放后,中共专案组17天抓获主犯。

阎钟章、高庆三等被公审处决,余秀豪与孙格玲潜逃台湾。

近十万市民为李兆麟送葬,民歌《五更叹》传唱北满:“将军魂归白山黑水,且看红旗遍人间!”

李兆麟之死意外加速了解放进程:苏军撤出后,中共迅速接管哈尔滨,这座首个解放的大城市成为东北战场的战略支点。

而国民党内部报告哀叹:“暗杀虽振士气,却尽失民心。”

36年的人生里,李兆麟从变卖24亩田买枪抗日的青年,成长为让日寇称为“满洲之癌”的抗联统帅。

他牺牲前对战友说的那句“若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死也值得”,终在历史中回响。

0 阅读:295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