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8-07 22:09:30

中国长江-2000发动机获得突破后,俄罗斯终于死了和我们合作研发C929大飞机的心!

2017年,中俄签下CR929项目协议时,俄罗斯一直希望我们的C929大飞机能够使用他们家的PD-35发动机,这样以后C929大卖的时候,他们也能靠着发动机发大财。而且当时中国刚刚摸到窄体机领域的门道,宽体客机经验不足,这就让俄罗斯觉得自己可以靠着中俄合作补足自己在航电、复合材料这些新领域的短板,重新打造一款俄制宽体大飞机。

但长江-2000发动机的突破,算是给中俄C929合作的天平来了记重锤,直接让俄罗斯那边的小算盘彻底落空了。

PD-35是俄罗斯主推的动力方案,推力标称34吨,也是俄罗斯人最拿得出手的型号。他们当时就盘算着,只要C929确定用PD-35,光是中国市场的飞机发动机采购、后续维护,都能让俄罗斯航空工业赚得盆满钵满。

合作头两年,双方团队一起画图纸,讨论机身设计,开会的时候都客客气气。可一碰到核心技术,尤其是发动机选型,分歧就藏不住了。

中国团队拿着数据说话,PD-35的推重比只有6.8,这在国际主流宽体机发动机里根本排不上号。更关键的是耐温性能也不够,涡轮前温度上不去,油耗就降不下来,长途飞行的经济性直接受影响。热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差了快5个百分点,真装到C929上,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得凭空涨一截。

与此同时,中国自己的长江-2000项目也已经悄悄启动了。团队一开始就没给自己留退路,目标直指35吨级推力,推重比往8以上奔,热效率要追平国际一线水平。

现在研发团队已经啃下了高压压气机、单晶涡轮叶片这些硬骨头,连燃烧室的冷却技术都做了全新设计。原型机初次试车时,各项指标一次达标,连参与测试的外国专家都咋舌。

更麻烦的是,随着西方对俄制裁的一再加码,俄罗斯那边的航空供应链也掉了链子。PD-35需要的精密轴承、特种合金材料,以前大半靠进口,现在断供的比例超过四成生产线停一阵动一阵,原定的装机时间表一推再推。

就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团队竟然还想把美国产的辅助动力装置塞进C929的配套清单。这显然跟中国“自主可控”的路线拧着来——C919的国产率已经做到60%,核心系统都在自己手里,哪有下一代宽体客机再重新把关键环节交到别人手上的道理?

所以中俄分歧就慢慢地摆到了台面上。俄罗斯坚持“发动机必须用我的,不然合作免谈”,想靠这个卡住项目脖子。中国这边态度也明确,宽体机是要飞遍全球的,动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供应链安全,一样都不能含糊。

而长江-2000的突破,刚好给了中国团队底气。今年年初的技术评审会上,中国拿出了长江-2000的完整测试报告,推力、油耗、寿命这些关键指标,全都比PD-35高出一大截。

俄罗斯团队看着报告,脸色就没好看过。他们心里清楚,这意味着自己想靠发动机绑定合作的算盘彻底落空了。没了发动机这个“筹码”,再想从中国换航电、飞控技术,基本没可能。毕竟中国搞C929,图的是自主掌握宽体机全产业链技术,不是来给别人当“技术提款机”的。

其实俄罗斯也不是没挣扎过。他们还提出过“联合研发新发动机”,想把长江-2000的技术成果分一杯羹。但中国团队早就吃过技术合作的亏,核心专利、关键工艺这些底牌,怎么可能轻易示人?几次谈判下来,俄罗斯终于明白,靠老思路想在合作里占便宜,已经行不通了。

现在的C929项目,虽然还挂着“中俄联合”的名头,但技术路线已经越来越清晰。长江-2000进入装机前的最后测试阶段,机身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的国产化率都在稳步提升。俄罗斯能参与的环节,慢慢缩到了机身结构件、部分机械系统这些非核心领域。

这事儿说穿了,还是技术实力说了算。俄罗斯当年想靠发动机“卡脖子”,本质上是觉得中国离不开他们的技术。可中国航空工业这几年就是憋着一股劲,从航电到材料,从设计到制造,一步步把短板补上。长江-2000的突破,不过是这串努力的自然结果。

俄罗斯现在死了合作研发的心,未必是坏事。对中国来说,终于能按自己的技术路线把C929推向成熟,不用再为别人的技术短板妥协。对俄罗斯而言,或许也该明白,在航空这种高科技领域,想靠“吃老本”占便宜走不远,真要搞出自己的宽体机,还得踏踏实实在技术上补课才行。毕竟市场只认实力,不认情怀,更不认算计。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