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芝麻胡饼当 “鞋底”,嫌脏不敢吃,尝一口后抢着要 如今南北吃货对 “甜咸” 争论不休,古代南方人第一次见北方胡饼,闹出的笑话能写进段子 —— 江南才子王彦章到长安赶考,见街边小贩卖 “金黄硬壳饼”,指着问同伴:“这是哪家鞋铺扔的鞋底?还撒了芝麻?” 小贩气得举着胡饼追了半条街,围观的北方人笑得直拍大腿! 这事发生在唐朝贞元年间,王彦章是杭州人,自幼吃惯了软糯的米糕、汤圆,从没见过北方的胡饼。他到长安后,在西市逛街,见个小摊前排着长队,摊主正往鏊子上贴圆饼,饼上密密麻麻撒着芝麻,烤得金黄酥脆,看着确实像鞋底。 “这东西能吃?” 王彦章皱着眉,拉着同行的北方举子李存义,“你看这硬壳,怕是能硌掉牙,说不定是穷人拿它当鞋底穿,磨破了就卖掉。” 李存义笑得直不起腰:“这是胡饼!咱北方人的早饭,就着羊肉汤吃,香得很!” 王彦章半信半疑,李存义买了两个递给他:“尝尝就知道了。” 他捏着胡饼翻来覆去看,还闻了闻,芝麻的香味混着麦香飘出来,确实不像鞋底。可他还是不敢下嘴,怕一咬崩了牙,最后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小块,试探着放进嘴里 ——“咔嚓” 一声,酥脆的饼皮在嘴里化开,芝麻的香、炭火的焦香混在一起,竟比家里的米糕还好吃! “咋样?” 李存义笑着问。王彦章没说话,三口两口把剩下的胡饼吃完,又抢过李存义手里的,含糊不清地说:“再买…… 再买五个!这‘鞋底’太香了!” 摊主听见了,隔着摊子喊:“公子可别乱说!俺这胡饼用的是新麦面,芝麻是河西来的,一个能顶俩馒头,咋就成鞋底了?” 周围的食客都笑起来,有个老者说:“南方人怕是没见过好东西,胡饼可是咱长安的名吃,当年杨贵妃都爱吃呢!” 王彦章脸一红,赶紧买了十个胡饼,用纸包着往客栈走,边走边吃。路过一家胡饼铺,见里面卖的胡饼夹着羊肉,油汪汪的,他又走不动道了,站在门口看了半天,被李存义拽走:“这是肉胡饼,比素的还香,明天再吃!” 回到客栈,同屋的几个南方举子见他抱着一堆 “鞋底”,都围过来看。有个苏州举子说:“彦章兄,你咋捡了这么多鞋底?咱不缺鞋穿啊。” 王彦章塞给他们一个:“尝尝就知道了,这是胡饼,好吃得很!” 众人犹豫着尝了,瞬间被圈粉,纷纷跑出去买。有个举子吃得太急,被饼渣呛到,咳得满脸通红,还喊:“再来两个!这北方的‘鞋底’,比点心还强!” 后来王彦章在长安待了三个月,天天早上吃胡饼,从素的吃到夹肉的,甚至学会了自己烤。他给家里写信:“长安有物名胡饼,形似鞋底,味却绝美,芝麻满布,外酥内软,食之三日不忘……” 气得父亲回信骂他:“堂堂江南才子,竟夸起鞋底来,成何体统!” 其实南方人初见胡饼觉得像鞋底,也难怪 —— 古代南方以米为主食,面食本就少见,更别说这种烤得硬脆的胡饼。就像王彦章后来跟朋友说的:“以前觉得米糕最香,吃了胡饼才知道,麦面也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真是井底之蛙了。” 放榜后,王彦章没考上,却把胡饼的做法记在了本子上,回家后让厨子学着做。可江南没有北方的鏊子,烤出来的胡饼总差点意思,他叹气道:“看来想吃正宗的,还得去长安。” 从误认胡饼为鞋底,到成了胡饼 “铁粉”,王彦章的糗事成了南北饮食差异的有趣注脚。其实不管是米糕还是胡饼,都是一方水土养出的美味,就像李存义说的:“天下吃食哪有高低?尝过了,喜欢了,就是好东西 —— 下次我带你吃胡麻饼,比这还香!” # 南北差异 #胡饼 #古代饮食 #历史趣闻
把芝麻胡饼当“鞋底”,嫌脏不敢吃,尝一口后抢着要 如今南北吃货对“甜咸”争
正史记录
2025-08-07 20:40:08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