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宋希濂途经香港时,探望了黄埔同学关麟征,两人抱头痛哭。不久后,关麟征病死,已在美国的宋希濂伤感不已。
1980年春,宋希濂到香港后,通过旧识联系上关麟征,两人作为黄埔一期同学,重逢时情绪激动,抱头痛哭。 这次见面是他们分开多年后的第一次,关麟征那时身体已很虚弱,刚从医院出来。宋希濂在香港亲戚家住下,专程去关家探望,两人聊起黄埔军校训练、北伐东征和抗日战场上的事。 关麟征提起长城战役的伤,宋希濂说起滇缅路的苦战。他们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关麟征曾指挥第52军,宋希濂管第71军,过去合作过多次。 重逢让两人感慨时代变化,关麟征隐居香港不回台湾,宋希濂被特赦后在北京安家,各有各的路。但这份同学情谊没变,那痛哭就是对过去岁月的宣泄。 宋希濂离开香港继续去美国,一个月后传来关麟征病逝的消息,让他难过不已。这件事反映出黄埔一代的复杂命运,他们从军校走出来,本想报国,却被历史推向不同方向。关麟征的直率和宋希濂的忠诚,都在这次重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带任何粉饰。 关麟征病逝后,宋希濂在美国和子女团聚,但心里总想着老同学。他知道关麟征一生戎马,抗日功劳大,却因派系斗争被边缘化,最终选择隐居。 关麟征1980年8月1日去世,享年75岁,香港媒体报道了他的生平,强调抗日贡献。宋希濂听到消息,伤感之余,继续自己的生活,几个月后回北京。 宋希濂晚年在北京写书,回忆从北伐到抗日的战役,记录历史事实,不添油加醋。他偶尔和旧识通信,讨论过去事件,但身体也渐弱。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官方媒体刊登讣告,突出他抗日角色。他的经历从黄埔学员到集团军总司令,再到特赦战犯,跨越几十年变迁。 关麟征和宋希濂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黄埔军校一代将领的缩影。他们打过日寇,也卷入内战,最终在不同地方结束一生。这段友情在1980年重逢中达到高点,却以关的离世告终,让人反思战争对个人的影响。 两位将军的命运牵动人心,关麟征隐居香港拒绝高位,宋希濂特赦后安度晚年,都显示出对现实的适应。 他们的抗日战绩,如关麟征的台儿庄和宋希濂的滇缅,都值得铭记,但派系斗争和政治选择也让他们付出代价。 关麟征得罪陈诚,宋希濂被蒋重用却最终被俘,这些事实摆在那,不用美化。1980年的重逢,是他们最后一次联系,痛哭后是永别。 宋希濂在美国伤感,关麟征的死让他想起黄埔那些同学,有的去了台湾,有的留在大陆。两人结局不同,但都体现了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友情的重视。 这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黑白分明,个人选择往往决定一生轨迹。关麟征的铁拳和宋希濂的鹰犬,都在战场上闪光,却在和平时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