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的

历史探花 2025-08-07 09:45:16

1983年,一位民工胡乱敲击饭盒的节奏被一个人无意间听到,谁曾想就是这个敲饭盒的节奏经过改编后,竟然成了全国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旋律。

每当《西游记》片头曲响起,那句“登登等灯”的旋律就会在无数人心中回响,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没有歌词的经典音乐,灵感竟然来自建筑工地上民工敲饭盒的声音。

1983年春天,《西游记》剧组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导演杨洁已经拒绝了七位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片头音乐依然没有着落。

杨洁要的不是传统的民乐堆砌,她需要一种全新的声音,能够瞬间把观众带入神话世界。那些经验丰富的作曲家们,要么作品过于传统,要么缺乏神话色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音乐编辑王文华推荐了一个人许镜清,这个41岁的作曲家长期为农业科教片配乐,在影视音乐圈并不出名。

许镜清来自山东龙口,哈尔滨艺术学院毕业,曾经创作过《大寨红花遍地开》等民乐作品,但从来没有做过电视剧配乐。

杨洁给了他两个要求:2分40秒的纯音乐,内容不限,“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让许镜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首曲子要概括整部《西游记》,这比任何命题作文都难,许镜清在简陋的创作室里苦思冥想,连续几周毫无进展。

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中午,窗外建筑工地上,民工们正在吃饭,用铝制勺子敲击饭盒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这个随性、自由的节奏突然击中了许镜清,他想到了孙悟空,那个最不按常理出牌的美猴王,不就应该有这样的音乐气质吗?

许镜清立刻冲到钢琴前,将敲击饭盒的节奏转化为电子鼓的强劲节拍,这就是后来《云宫迅音》中那段经典的“登登等灯”。

更妙的是他在调试合成器时偶然触发了“啾啾”音效,听起来就像石破天惊的炸裂声,完美契合美猴王出世的画面。

但这种电子乐和民乐的混搭,在1980年代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创新,当时全北京只有一台电子鼓,合成器更是稀罕物。

许镜清大胆启用电子吉他、贝斯,又融入古筝、琵琶、竹笛等传统乐器,古筝表现天庭的缥缈,板胡刻画猪八戒的诙谐,女声吟唱营造仙境感。

录制过程异常困难,电声乐器和民乐的音色差异巨大,录音师都感到头疼,但许镜清坚持认为,神话故事本就要突破常规。

作品刚提交就引发了轩然大波。电视台领导召集专家开会,批评《云宫迅音》“太洋气”,有人甚至质疑“孙悟空敲电子鼓像什么样子”。

压力之下许镜清灰心地对杨洁说:“看来我要卷铺盖走人了。”但杨洁坚决支持这个创新,她直接给台长写信据理力争。

杨洁在信中写道:“《西游记》里的龙王和阎王属于哪个朝代?神话音乐为什么不能创新?”她以《敢问路在何方》为例,强调唐僧取经走遍西域,音乐本该包罗万象。

最终台领导妥协,这首“离经叛道”的曲子得以保留,事实证明,杨洁的坚持是对的。

1986年《西游记》播出后,《云宫迅音》虽然没有歌词,却用音符勾勒出了整个西游故事,电子鼓模拟腾云驾雾,弦乐渲染妖魔险境,女声合唱烘托天宫圣境。

观众们亲切地用“登登等灯”来模拟这首曲子,成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许镜清后来透露,这个节奏确实来自民工敲饭盒的声音,孙悟空本就是“草根英雄”。

但许镜清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由于当时版权意识淡薄,他从这首经典音乐中获得的收入微乎其微。

多年来,《云宫迅音》被无数次使用,但许镜清的版权收入极少,有一次某网站使用他的音乐只支付了2.7元,连一顿饭都买不起。

直到2016年,74岁的许镜清决定通过众筹举办“西游记音乐会”,这个消息一发布,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

2.9万名网友在短时间内筹集了461.5万元,首日就突破了100万元的目标,这个数字让许镜清感动不已,原来有这么多人记得他的音乐。

音乐会筹备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原定的演出时间因为政府会议被迫改期,许镜清自掏腰包30万元补贴资金缺口。

2016年12月24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座无虚席,当《云宫迅音》响起的那一刻,全场观众都泪流满面。

六小龄童、迟重瑞等《西游记》演员也来到现场助阵,演出结束时,许镜清哽咽着向观众鞠躬,众筹名单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许镜清的致敬,更是对一个时代经典的缅怀,民工敲饭盒的节奏、许镜清的创新勇气、杨洁的艺术坚持,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历史的回应。

2024年,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热播让《云宫迅音》再次翻红,这首诞生于1983年的音乐,在41年后依然能够打动新一代观众。

许镜清经常说:“音乐没有条框,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就是好曲子。”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从建筑工地的饭盒声到经典的电视配乐,从争议四起到众筹圆梦,许镜清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往往来自最朴素的生活。

0 阅读:0
历史探花

历史探花

感受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