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纪委接到一封举报信,内容直指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贪污受贿。李宏塔是谁?他就是李大钊的孙子、李葆华的儿子,作为红色家庭出身的他会是信中的大贪官? 中纪委不敢耽搁,立马着实调查,然而调查结果让人哭笑不得:不仅没贪,还典型清官。 骑坏4辆自行车、住16年老屋,这位“大厅长”靠什么赢得中纪委点赞? 李宏塔,1949年出生,河北乐亭人,李大钊的孙子、李葆华的儿子。 2005年,他已是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政系统元老。 就在这个时候,中纪委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内容骇人: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搞权钱交易,还说他倚仗家族名望谋私利。 中纪委高度重视,派出专门调查组直奔合肥,秘密调查。 可首先让大家惊讶的,是李宏塔家里并非豪宅大院,而是逼仄小屋。 他一家在这套房子里一住就是16年,连调换的机会都不要。 别人提醒他:“末班车了,再不换就没机会了。” 他乐呵呵一句:“末班车人多,我怕挤。” 调查深入后,发现举报信的内容全不成立。 没有豪车、没有存款、没有所谓的隐形资产,倒是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烂了5件雨衣、7双胶鞋。 而这怎么都不像一个涉嫌贪腐的官员所拥有的生活。 哪怕之后当上领导,李宏塔的日常出行工具仍是自行车,一骑就是十几年,直到2003年换成电动车。 车子丢了,他就步行上班,路上碰到同事询问还无奈地说:“车子被偷了。” 家里那套55平米的两居室,冬天漏风、夏天闷热。 过道当客厅,老式方桌既吃饭又会客。 屋里最“高档”的家具,是那张福利沙发。 客人来访,坐下就陷进一个坑里。家里既没像样的装潢,也没什么现代家电存货,更谈不上豪华。 他主持分房工作十年,分出去200多套房,从没给自己留一套。 一次单位准备给他一套大房,他转手换成3套小户型分给急需婚房的年轻职工。 李宏塔的清廉,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刻在每一次基层调研里。 1987年,他毅然选择去民政厅工作:“民政尤其实在,直接给老百姓办事。” 从那以后,他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 下乡有一套反向工作法:车开到不能走的地方停下,再步行进村入户。因为不提前打招呼,他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他提前推动安徽制定救灾预案;2003年淮河水灾,他连续20多天奔波灾区。 走进帐篷,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拿温度计一测,帐篷50℃、庵棚45℃。 他当场决定:必须二次安置。几天后,当地党政机关办公室全部腾给了灾民。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少几分痛苦。” 他还有另一套观察民生的方法:走进受灾户家里先揭锅盖,尝米粒,闻味道。 2003年,他从庵棚里尝出霉米,把一小袋样品揣进公文包,回去直接追责粮食供应环节。 外界总说,李宏塔是红色三代,家风决定了他的“守常”。 祖父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用生命播下革命火种;父亲李葆华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被百姓称为“李青天”,最喜欢“微服私访”,为老百姓争口粮。 这份家风,从北大红楼的油灯,一直传到合肥街头的自行车。李宏塔自己总结:“身为李大钊的后人,没有光环,只有责任。” 举报信来得凶,中纪委查得细,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举报信里写的那些贪腐情节,全是空的。相反,调查组还查出了一个清官、一个好官。 2005年7月,《中国纪检监察报》整版报道了他,题目是《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报道一出,合肥街头的百姓笑了:我们的自行车厅长,是清白的。 16年蜗居小屋,骑坏几辆自行车,衣着朴素到随便一个雨天都能在人群中淹没。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一辈子的心思放在救灾、扶贫、走村入户上。 事情的结尾,没有戏剧性的翻转,也没有官场的曲折算计,只有一声平实的叹息:有些人,生来“高光”,却一辈子守在老百姓身边,把平常活成了非凡。 参考信源:
2005年,中纪委接到一封举报信,内容直指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贪污受贿。李宏塔
薄荷猫少女
2025-08-06 21:56:30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