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必须取消!恢复土葬!”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呼吁再次恢复土葬,把火葬给取消,而

瑶步踏花归 2025-08-06 14:52:39

“火葬必须取消!恢复土葬!”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呼吁再次恢复土葬,把火葬给取消,而这一提议也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已逝的亲人当垃圾般对待,恢复土葬可以更加尊重逝者! 五年前,王老汉临终前,躺在土炕上,瘦骨嶙峋的手紧紧攥着一把坟头土,断断续续地说:“埋浅些,开春我想闻闻麦苗味……”那声音低得像风声,却砸在儿孙们心头,沉甸甸的。 王大山含泪点头,亲自挑了村后一块朝向河谷的地,立起青石碑,种上两棵青松。每年清明,他都带着一家老小来培土、烧纸,嘴里念叨着:“爸,您安心,咱家风水没断。” 可这块坟地,却成了村里的“刺”。村后茶园是年轻人的生计,坟头越修越多,茶树被挤得没地儿种。 小王和几个年轻人联名写信给村委,要求建骨灰堂,把老坟迁走,腾出地来种茶。可王大山一听就炸了:“迁坟?那不是挖祖宗根吗?你们这些年轻人,咋一点孝心都没!”父子俩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再说个更离奇的事儿,浙江台州有个小区,60%的房子不是住人,而是存骨灰盒的!居民老李直言:“公墓太贵,随便一个墓位就得几十万,这儿买套小户型才十来万,划算!” 可住在这里的邻居却苦不堪言,清明节电梯里全是烧纸味,消防隐患一大堆,物业头疼得不行,隔三差五就调解邻里纠纷。 这事儿听起来荒唐,却真实地反映了火葬后的现实问题。火化省了地,可骨灰安置咋办? 公墓价格高得离谱,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只能出奇招。可这种“骨灰小区”,既不安全,也不体面,咋能算个好办法呢? 其实,火葬和土葬的争论,早就不是一家一户的事儿,而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土地与文化。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全国墓地占地超10万公顷,相当于一个新加坡的面积!再不控制,耕地咋保? 1956年,国家领导人就联合签署《火葬倡议书》,提倡火葬省地省木材。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更是明确,人口稠密地区强制火葬。可推行起来,咋就这么难呢? 看看河南周口2012年的“平坟运动”,政府想腾地,村民却拼死护坟,冲突不断。再看看江西某县,村民举报干部亲属能土葬,普通人却必须火化,公平在哪儿? 更别提经济账了,福建农村调查显示,土葬平均花8-12万,火葬加骨灰墓也得5-8万,普通家庭咋负担得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曾一针见血地说:“火葬让逝者如垃圾般被处理,土葬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他引用《周礼》,指出古代焚尸多用于战俘或瘟疫死者,普通人讲究“入土为安”。可环保学者王名反驳:“传统重要,土地更重要,10万公顷墓地要是都改成耕地,能养活多少人?” 争来争去,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其实,有些地方已经在试水新办法。北京长青园推行生态葬,草坪葬、树葬占了35%,比传统墓省地90%。 武汉石门峰用3D打印骨灰盒,还搞了二维码祭扫系统,扫一扫就能“云祭拜”,既环保又方便。云南勐海傣族则保留民族火葬习俗,政府还补贴竹制可降解棺材,既尊重传统又不占资源。 可这些新办法,接受度咋样?问卷星10万样本调研显示,43%的年轻人能接受海葬、太空葬,但28%的人还是担心“无坟可祭伤及孝道”。看来,技术能解决问题,观念却没那么容易改。 再说回王家,那场清明祭扫的争吵,最后咋收场?小王气不过,跑去县城咨询骨灰堂政策,发现建堂成本不低,村里一时半会儿也落实不了。 王大山则翻出爷爷的老照片,叹着气对儿子说:“你爷爷那辈儿,坟头就是命根子,咱不能一刀切。”父子俩坐下来一合计,决定先不迁坟,但新逝的亲人可以考虑火化,骨灰暂时存家里,等村里骨灰堂建好再安置。 这场和解,不算完美,却是个开始。火葬与土葬的争论,归根结底是传统与现实的博弈。或许,未来能找到更多像生态葬那样的新路,既不丢老祖宗的根,也不拖新时代的后腿。

0 阅读:2
瑶步踏花归

瑶步踏花归

只会拙笔垦史田,阡陌纵横,当心脚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