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袁崇焕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说他投降后金。因为说他投降后金的人,不是蠢到极点就是坏到极点。 袁崇焕接手经略辽东之时,大明王朝与后金两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内外交困,国力孱弱,军事更是虚弱;而后金正蕴含着崛起之势,势不可挡,尤其是在军事上。这是当时的客观形势,决定了袁崇焕此前在崇祯皇帝面前承诺的五年复辽的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清楚这点特别重要。袁崇焕这个人,有胆气,有军事才能,宁远、宁锦两场胜仗硬生生顶住了后金铁蹄,这份功劳谁也抹不掉。但问题恰恰出在他那个“五年复辽”的承诺上。你想想看,朝廷那会儿是个什么光景?关内李自成、张献忠闹得翻天覆地,钱袋子早就空了,九边军饷都发不出来,士兵饿着肚子打仗是常事。 朝廷内部呢?党争就没消停过,互相使绊子、告黑状是拿手好戏。这种局面下,指望袁崇焕带着一支缺粮少饷、内部还未必完全听令的军队,去打败如日中天、组织严密、战术凶悍的后金八旗,五年内收复整个辽东失地?这根本就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压根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纯粹是个天方夜谭。 那袁崇焕为啥要夸这个海口?这里头就值得琢磨了。也许是为了提振当时跌到谷底的士气,给皇帝和朝野打一针强心剂?毕竟崇祯刚上台,年轻气盛,急需好消息。袁崇焕可能想搏一把,争取皇帝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好放手去干。但无论如何,这个承诺本身太不切实际,更像是一场政治豪赌,把他自己逼到了悬崖边上。 崇祯皇帝呢?年轻、急躁、疑心又重。他太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了,袁崇焕这“五年复辽”的饼画得又大又圆,正好挠到他的痒处。他真信了,或者说他太愿意相信了。结果呢?皇帝给了袁崇焕几乎绝对的权力,也把前所未有的期望压在了他肩上。这种期望本身就带着剧毒,一旦进展不顺,立刻就会变成猜忌的毒药。崇祯的信任,从来都是脆弱又危险的。 所以你看后来事情的发展。袁崇焕确实尽力了,他构筑防线,整饬军务,甚至用计杀了毛文龙——这事儿争议极大,但至少说明他为了集中力量抗金是敢下狠手的。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后金不是木头桩子。皇太极多精明,直接绕过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千里奔袭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京城震动,人心惶惶。你袁崇焕不是拍胸脯保证五年复辽吗?怎么才一年多,敌人就打到皇帝眼皮子底下了?这下什么罪名都来了,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功劳,在皇帝和京城百官、百姓的恐惧与愤怒面前,瞬间化为乌有。“五年复辽”这个当初争取信任的砝码,最终成了勒死他自己的绞索。崇祯毫不犹豫地把他下了大狱,最后处以极刑。 袁崇焕的悲剧,是他个人能力与时代局限碰撞的必然?还是崇祯和整个明末病态政治生态共同导演的一场惨剧?也许两者都有。他可能高估了自己力挽狂澜的能力,低估了帝国沉疴的深度和敌人的强大;而崇祯皇帝,则用他轻信的期待和残酷的猜疑,亲手毁掉了自己最倚重、也是当时可能最有能力周旋的边帅。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急躁多疑的皇帝,一群虎视眈眈的政敌,再加上一个神出鬼没的强大敌人,袁崇焕的命运,在他许下那个“五年之约”时,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明朝灭亡# #袁崇焕传记# #后金# #袁崇焕传# #袁崇焕传奇# #明军战败# #袁崇焕祠# #明朝统一战争# #后金历史# #袁崇焕书包# #崇祯皇帝之死#
说袁崇焕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说他投降后金。因为说他投降后金的人,不是蠢到极点就是
古往乐报菌
2025-08-06 13:1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