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八路军在武家湾休整,日军竟趁着夜色搞偷袭,谁知鬼子进村后,却发现地上躺着的,都是日本人的尸体! 晋察冀军区独立一师二团正在河北武家湾村休整,团长萧思明刚刚收到上级通报,距离村子8公里外的灵山镇日军据点最近活动频繁,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到周边村庄抢粮抓人。 当天下午,巡逻战士在村东路口发现了一封信件,信是写给郎家庄伪军中队长的,内容是日军计划在大年初一凌晨联合伪军偷袭武家湾,要求伪军配合行动,萧思明看完信件后立即召集营连干部开会。 政委黄文明提出了疑问:灵山镇到郎家庄只有5公里路程,两个据点平时联系都是派传令兵,这次为什么要写信?而且信件的字迹工整,不像是匆忙写成的作战命令。 萧思明仔细分析后认定这是日军的诱敌之计,日军故意让八路军发现这封信,目的是让二团放松警惕或者主动撤离,他决定将计就计,在武家湾布置一个反伏击圈。 当晚萧思明召集村干部开会,要求村民在三天内全部转移到后山的山洞里过年,村里的粮食、牲畜也一并转移,只留下一些破旧的家具做掩护。 部队的布防工作从29日凌晨开始,一营在村子西北方向的高地设置观察哨,二营在村内各个院落里挖掘工事,三营埋伏在村南的树林里切断日军退路。 萧思明还安排工兵在村子的三个入口埋设了12颗反步兵地雷,在主要街道上挖了3个陷阱,里面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整个布防工作在30日下午完成。 12月31日夜里11点,村外观察哨发现日军开始行动,约80名日军从灵山镇出发,另有30多名伪军从郎家庄方向靠近,萧思明立即下令各部进入战斗位置。 日军指挥官大岛一郎很谨慎,先派了一个12人的侦察小队进村探路,这支小队刚进村口就有3人踩中地雷,其余9人立刻趴下寻找掩护。 埋伏在村里的二营战士从四面八方开火,这支侦察小队在村口坚持了不到15分钟就全部被歼灭,无一人逃脱,村外的大岛一郎听到枪声后等了半个小时,见没有信号弹升起,知道侦察队出事了。 凌晨1点,恼怒的大岛一郎亲自带着主力部队冲进村子,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空无一人的村庄,地上散布着侦察队员的尸体,证明八路军早有准备。 大岛一郎下令烧毁几间房屋泄愤,同时派人搜查每个院落,日军在村里搜索了约20分钟,没有发现八路军主力的踪迹,于是决定撤退。 就在日军撤出村子准备返回据点时,埋伏在南山的三营突然开火,60毫米迫击炮连续发射了18发炮弹,直接命中了日军队伍的中央部分。 与此同时,一营和二营也从两翼发起攻击,日军陷入三面夹击的困境,队形立刻大乱。战斗持续了约40分钟,日军丢下37具尸体仓皇逃回灵山镇。 这次战斗八路军缴获了3挺轻机枪、45支步枪和大量弹药,更重要的是二团成功验证了反伏击战术的有效性,为今后的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战后统计,日军伤亡43人,伪军死伤11人,八路军仅有2人轻伤,可以说是一场完胜,萧思明因为这次指挥出色后来被提升。 大岛一郎在这次失败后恼羞成怒,悬赏2万元要萧思明的人头,但直到1943年大岛调离华北,这个悬赏都没有人能领到,萧思明继续活跃在晋察冀战场上,指挥了大小战斗40多次。 武家湾反击战的成功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正确判断了敌人的意图,没有被假情报迷惑,其次是周密的作战计划,既保护了村民又歼灭了敌人。 最重要的是萧思明充分发挥了八路军的传统优势,他没有选择硬碰硬的阵地战,而是利用熟悉地形的特点设置伏击圈。这种灵活的战术让装备精良的日军无法发挥火力优势。 这次战斗在当地民众中影响很大,武家湾村的老百姓后来回忆说,萧团长不仅保护了全村人的生命财产,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从那以后灵山镇的日军很少主动出击了。 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经常面临装备劣势的困扰,武家湾反击战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以弱胜强案例,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完全可以在局部战斗中取得胜利。 萧思明本人在抗战胜利后继续在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中的一员。 信源:萧思明同志生平(图). 北方网
1941年1月,八路军在武家湾休整,日军竟趁着夜色搞偷袭,谁知鬼子进村后,却发现
文史充点站
2025-08-06 11:22: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