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接见了程潜、陈明仁,谈话时毛问陈:是从政,还是从军?

平原隐者吖 2025-08-06 11:19:42

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接见了程潜、陈明仁,谈话时毛问陈:是从政,还是从军?如果从政,就打算拨给他一笔特别款,全由他支配。而对毛的坦诚,陈明仁却心怀愧疚,他主动向主席承认了两个“错误”。

陈明仁早年投身军旅,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与东征和北伐,逐步升迁。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部在台儿庄战役中阻击日军,之后在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中指挥作战,积累了实战经验。1946年内战爆发,他被调往东北,担任第七十一军军长。

1947年四平战役成为他生涯关键一战,那次国民党部队从公主岭增援,民主联军发起猛攻,双方在市区展开拉锯,国民党方面使用撒豆阻碍敌方冲锋的战术,战斗持续四十多天,最终民主联军撤出,但双方伤亡均重。陈明仁因此获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

然而,蒋介石很快免去他的职务,让他闲置南京近一年,这段时间他收到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的三份邀请,最终选择白崇禧,赴武汉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警备司令,并兼兵团司令,以握有实权。

1948年11月到武汉后,陈明仁表面执行白崇禧的防务部署,实际开始接触和平渠道。他的弟弟陈明信曾在四平战役中被俘,后被解放军释放,返回南京时带来劝说信息,强调优待俘虏政策,这让陈明仁开始考虑出路。老部下也支持他积累实力,寻找新路径。

1949年初,国民党战场失利,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中共方面希望湖南和平解决,当时湖南省主席程潜力量薄弱,已与中共联系,准备起义。为加强程潜军事支撑,中共通过白崇禧亲信建议调陈明仁入湘,白崇禧同意。陈明仁率第二十九军和第七十一军进驻湖南,到达后与程潜会晤,两人系醴陵同乡,有师生渊源,交换意见后,陈明仁表示服从调遣。

毛泽东为此写信,肯定陈明仁在东征、北伐、抗战中的作用,以及倾向和平的举动,承诺重用,这坚定了陈明仁的决心。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公布通电,宣布湖南和平起义,部队撤出长沙要道,向湘潭转移。但起义后,由于国民党特务散布谣言,官兵思想混乱,第一兵团大批士兵叛逃,导致兵力减损。

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程潜和陈明仁,这次会见聚焦陈明仁的未来安排。毛泽东询问陈明仁倾向政治工作还是军事事务,如果选择政治,就提供一笔专用资金,任其支配。这体现了中共对起义将领的安置政策,旨在整合各方力量。 陈明仁对这种安排表示回应,主动提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1947年四平战役,他表达了对那次战斗的影响的看法。

毛泽东打断并安慰,指出双方作战各为其职,如赛船比拼,无需自责,要面向未来,并补充林彪指挥不如陈明仁。这次战役中,国民党部队坚守四平,民主联军进攻激烈,国民党伤亡过万,但守住阵地,陈明仁因此获勋。

第二个问题是起义后第一兵团官兵因谣言干扰,大量离队。毛泽东回应,其起义价值重大,成绩显著,即便兵力减损,也属成功。这反映了起义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国民党特务活动导致官兵迷惑,叛逃从通电发出后迅速发生,部队向衡阳方向散去。

会见后,9月19日毛泽东宴请陈明仁,刘伯承、陈毅等人陪同,之后一同游览天坛公园,讨论全国形势。这次接见不仅是个人对话,还涉及新政协会议准备,陈明仁作为国民党嫡系代表出席,象征统战意义。

整个谈话体现了政策宽容,四平战役虽是旧账,但被视为历史阶段产物,林彪的比较旨在鼓励。起义叛逃虽损失兵力,却未否定整体贡献。接见后宴请和游览进一步巩固关系,显示中共重视起义将领的作用。这段历史说明,战争转向和平需处理遗留问题,坦诚交流能化解隔阂,推动合作。

起义后,1949年11月1日,第一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陈明仁继续任司令员。部队经过整训,参与广西清除残余势力,推进地方稳定。1955年,陈明仁获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认可其贡献。 他晚年担任职务,继续工作,直至197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这一历程从起义到授衔,体现了转变后的稳定路径。

这些发展源于北京接见的铺垫,兵团改编标志正式融入,广西行动巩固地位。授衔则是对历史的肯定,晚年工作反映持续参与。整体看,个人轨迹与国家进程同步,起义选择带来长久影响。

0 阅读:1078

猜你喜欢

平原隐者吖

平原隐者吖

人,在不在江湖,都会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