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打破芯片技术壁垒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从20

万物知识局 2025-08-06 09:58:18

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打破芯片技术壁垒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从2018年起,她每年为国家节省2万亿,近乎于广州一年的GDP。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掉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出自一位伟大的老人,也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黄令仪。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幼年时期,恰逢山河破碎,日本人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虽是女儿身,但是黄令仪很早就立下了报国志向。

万幸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黄令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58年,年仅22岁的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并于同年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办法没专业继续进修。

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个年头,奉行独立自主的中国被苏联和美国封锁,我国的高新技术领域被严重卡脖子。

黄令仪是被千挑万选的,当时的中国已经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和科技,黄令仪带着使命继续进修。

1960年,24岁的黄令仪学有所成,回到母校任教,两年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一直到1965年,专攻微型计算机项目。

当时我国的“两弹一星”项目取得显著成果,同时也到了瓶颈期,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那个时期的科研事业太难了,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就此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当时我们的资金不足,技术不成熟,设备更谈不上先进,最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

别看小小的芯片那么大一点,真的可能制约国家的发展,况且国外的技术相当成熟,我们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一定成果,必将被国外甩在身后,到那便会处处卡脖子。

黄令仪参与研发了156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制导计算机,开创了中国集成电路与计算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翻开了航天微电子与计算发展的第一页。

黄令仪带领的团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进展速度也相当可观,但是很多客观因素还是制约了科研进度。

1984年,晶体管研发有所突破。但不久后,由于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黄令仪只能心痛接受这个结果。

不过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钻研,收集资料,相信祖国有一天一定会重启大型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

1989年,黄令仪接到一封特殊的邀请函,是在美国举行的芯片展览会。美国作为当时的科技大国,芯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黄令仪抱着学习的态度前往。

只不过这是一次伤心的旅程,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时间来到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到了退休的年纪,对这位为祖国奉献大半辈子的科学家,国家给了很好的退休待遇,但是黄令仪壮志未酬,她不甘心。

因此,黄令仪再次披挂上阵,带领团队继续研发,成为龙芯团队的实际负责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当时,龙芯1号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它的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可以独立自主生产芯片,西方卡脖子失败。

在黄令仪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我国除了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刀把”握在了自己手里,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北斗系统和军用雷达系统使用国外的芯片,那么关键时刻,我们自己的语器很可能不停我们自己使唤,这是最可怕的。

黄令仪被称为“中国龙芯之母”正是她的不断付出和努力,我国打破了技术封锁,在以后的几年里,每年为中国节省近2万亿元,相当于广东一年的生产总值。

美国咱要不会想到,他们自认为高不可攀的芯片技术没一个“普通”老人打破,黄令仪无愧中国脊梁!

0 阅读:19

评论列表

果实

果实

1
2025-08-06 10:48

黄奶奶,您是最大的明星[点赞]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