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58师奉命北撤时,突然听到后方传来密集炮火,原本可以带队平安后撤的师长临阵抗命:“全师掉头,死守华川!”
1951年5月27日凌晨,朝鲜华川山谷回荡起异样的炮火声。
志愿军20军58师师长黄朝天猛地抬手示意部队暂停行进。
这支刚经历第五次战役血战的队伍,本已疲惫不堪,此刻正奉命北撤休整。
炮弹的落点越来越近,奇怪,后方怎会有炮声?黄朝天心头一紧,立即派出侦察兵。
反馈的情报令人窒息:美军机械化部队已穿插至前方,华川要地正被敌军攻占!
华川绝非普通据点,这里是志愿军东线后勤命脉,堆积如山的弹药粮草、挤满伤员的野战医院,甚至整个第9兵团的退路,都系于此地。
黄朝天攥紧地图,指节发白,若按原计划撤离,58师次日即可抵达安全区,但身后的兄弟部队、炮兵、辎重队和数千伤员将沦为美军坦克的活靶子。
“电台还是不通?”政委朱启祥摇头。
与兵团司令部的联络完全中断,所有决策压力骤然压在两人肩头。
指挥所里弥漫着焦灼,有人低声提醒:“没命令擅自开战,万一……”黄朝天眼神如刀扫过:“等命令?华川丢了谁来担责!全师掉头,死守华川!”
这道抗命军令如巨石投水,九千余名衣衫褴褛的战士转身扑向钢铁洪流。
兵力对比令人绝望:美军第7师、第24师加南朝鲜军三个师共2.8万人,坦克270辆、重炮550门如巨兽压境。
而58师呢?全师仅剩9000余人,173团缩编成5个步兵连,174团每连不足两个排。
武器更寒酸:4门老式迫击炮、9门无后坐力炮,机枪子弹仅存一半,炮弹不足三成。
“死守等于等死!”匆匆赶到的20军副军长廖政国点破关键,“火力前重后轻,士兵前轻后重,白天守山头,晚上捅他们腰眼!”新战术在当夜显现锋芒。
美军刚在280.7高地插上军旗,173团6连2排排长卜广德带伤扑出,用尽最后力气推倒旗杆。
阵地上最后四名战士满身硝烟,硬是用石块砸退美军进攻。
反击智慧更令人拍案,当美军在341高地展开两个营冲锋,173团5连故意放敌进至五十米内,突然侧翼杀出两个战斗小组打乱阵型,正面战士随即暴起合围。
这种“短距反击”让美军重炮不敢开火,眼睁睁看着步兵被绞杀。
174团夜袭601高地时,借助对地形的熟悉,尖刀班沿峭壁攀岩奇袭,十五分钟歼敌150人,缴获的罐头成了战士们三天来首顿饱饭。
范弗里特亲临督战的美军发起波浪式冲锋,280.7高地争夺战中,岩石被炮火削低两米;华川水库旁,174团战士抱着炸药包钻入坦克履带;后勤线上,炊事员抡着扁担护送弹药。
第八天,美军战报赫然写着:推进里程,4公里。
当60师接防部队在6月8日深夜抵达时,战壕里的场景令硬汉落泪:战士们嘴唇干裂渗血,怀里紧搂打光子弹的步枪,有人永远定格在投弹姿势。
此役58师伤亡2795人,歼敌7400余人,救出三百余名友军伤员,更让十万兄弟部队全身而退。
美军战史苦涩记录:“通向安全的大门被他们锁死了。”
战报传至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拍案喝彩:“通令嘉奖!把58师战术推广全军!”曾忧心忡忡的宋时轮连说三声“好”。
硝烟未散的华川阵地上,黄朝天望着北撤的长龙喃喃自语:“值了。”
今日重读这场“抗命阻击战”,依然震撼难平:没有完善工事,就用躯体筑墙;缺乏重火力,便把智慧当炮弹。
那转身扑向死亡的九千背影,在至暗时刻为祖国劈出生路。
当美式装备神话撞上中国军人铁骨,历史再次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