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王继才接任了守岛任务,从此驻扎在只有0.013平方千米的开山岛,而他和妻子这一守就是32年,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月工资只有150元。
那年夏天,江苏省灌云县燕尾港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26岁的民兵营长王继才接到县人武部的任务——驻守距海岸12海里的开山岛。
这座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的岛屿,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却是黄海前哨的国防要冲,历史上日军曾以此为跳板进犯连云港,军事价值不言而喻。
岛上景象令人心凉:没电没水,破败营房爬满野草,呼啸的海风卷着盐粒抽打岩石,王继才带着30斤大米和20斤面粉上岛,靠煤油灯照明、煤球炉做饭、接雨水解渴。
孤独像海水般淹没了他,夜里老鼠啃食粮袋,蚊虫叮咬全身,他只能靠喝酒壮胆熬过长夜。
48天后,一艘渔船靠岸。妻子王仕花跳下船,几乎认不出黝黑干瘦的丈夫,“跟我回去!”她含泪央求。
王继才指着海平面说:“当年日本兵就是从这儿登陆的,岛再小也是国土,总要有人守。”
王仕花望着丈夫坚定的眼神,转身辞去小学教师工作,把三岁女儿托付婆婆,背着包裹重回荒岛。“你守岛,我守你。”这句话成了他们一生的誓言。
生活像一场残酷的拉锯战,台风季节补给中断,两人嚼生米充饥;淡水耗尽,接雨水要过滤泥沙;冬天海风刺骨,裹着棉被仍冻得发抖。
1987年7月,怀孕九个月的王仕花遭遇强台风,在煤油灯微光中,王继才颤抖着手剪断脐带,当儿子啼哭划破夜空,他瘫坐在地泪流满面,给孩子取名“志国”——“志”字拆解便是“战士一心报国”。
不法分子盯上这片“三不管”地带,1997年,走私头目甩出10万元现金:“行个方便,亏待不了你!”
当时王家盖房欠债万余,这笔钱能解燃眉之急,王继才却像被烙铁烫到般推开钞票:“就算搬来金山,也别想玷污这片国土!”
歹徒恼羞成怒,将他打得口鼻出血,烧毁值班室,王仕花后怕得发抖,却更坚定留下:“留他一人,我死也不放心!”
每天清晨五点,夫妻俩雷打不动走向升旗台,王继才展旗高喊“升旗!”,王仕花肃立敬礼,海风肆虐时,王继才用绳子把两人腰捆在一起,顶着狂风爬508级台阶收旗,曾摔断肋骨。
32年自费更换200多面国旗,麻袋里塞满10万字巡逻日志,他们工资微薄,上世纪90年代年补助3700元,平均月收入仅154元;1995年因守护灯塔多挣2000元,月薪仍不足300元。
王继才却说:“个人是小账,国防是大账,算大账心里就亮堂。”
家庭成为最深的亏欠,女儿婚礼上新人频频回望,父母终未现身;父母病逝时,儿子在岛上对着大海磕头;32个春节仅5次团圆。
母亲临终托人传话:“你守的是国家大事,妈不怨你。”父亲早叮嘱:“守岛就是守家卫国。”这些话语像礁石般撑住他们的信念。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执勤时突发心梗倒地,抢救船赶到时,58岁的他已永远合上双眼,王仕花攥着丈夫冰凉的手,想起他常哼的歌:“咱当兵的人,就是这个样!”
次年9月,国家授予王继才“人民楷模”称号,儿子王志国放弃高薪工作加入海警,延续父亲守护海疆的使命。
如今开山岛新栽的苦楝树已亭亭如盖,石缝里的桃树结出果实,王仕花仍常回岛上,抚摸斑驳的升旗台轻语:“老王啊,岛守着,家就在。”
海风掠过王继才的铜像,拂过山顶猎猎飘扬的国旗,那盏曾照亮孤夜的煤油灯静静陈列在事迹馆,与19台听坏的收音机、磨穿的黄胶鞋一起,诉说着一个真理:国土的重量,往往由最平凡的脊梁来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