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政委秦光腰部中弹,两个汉奸走到了他身边要补刀。突然,秦光低声说了一句:“兄弟,中国人不杀中国人!”结果,汉奸的反应让人很意外…… 生死关头的一句话能改变什么?1943年春天,鲁西,八路军政委秦光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中。两个端着刺刀的汉奸慢慢走来,准备给他最后一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奄奄一息的秦光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这个真实的故事,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复杂与民族血脉的力量。 秦光(1917年—2019年4月9日),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3岁参加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这位从红安走出来的革命者,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但1943年3月在冠县张柳召村的那次遭遇,却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 红安县因其在战争中出现的223位中共将军,被称作”中国第一将军县”。秦光就是从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1930年,年仅13岁的他毅然投身革命队伍,跟随红军踏上了漫漫征程。从万里长征一路走到抗美援朝,秦光经历了我军参加的所有大战争,战功赫赫。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光被调到鲁西地区工作。当时,秦光刚奉命调到鲁西军区特三营(军区警卫营)当副教导员。鲁西地区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群众基础良好,但同时也是日伪军重点”扫荡”的目标。 1943年3月,时任支队政委的秦光率队转移到冠县张柳召村,这里情况很复杂,部队时刻处在戒备状态。当时的形势确实危险,日伪军经常利用优势兵力对根据地进行合围”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八路军主力。 那天清晨,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张柳召村。一天清晨,驻地东面发现敌情,敌人将村寨围墙炸开一个洞,这时村南也发现敌情,眼看敌人捞鱼似的隔十几米一个人向我军包围而来。面对敌人的铁壁合围,秦光果断下令分散突围。 战斗异常激烈,秦光率二中队沿一条西南方向的抗日道沟往南突围,当突围到范庄东北三四百米时,遭到占领东南庄敌军的侧击和南面十字路口日伪军的堵击。在这关键时刻,秦光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勇品格。秦光从战士手中抓过两颗手榴弹,跳出道沟,喊了声”同志们跟我冲啊”。 就在他准备投出第二颗手榴弹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腰部,他摔倒在地。秦光立即用手摸了摸伤口,手枪里还有三发子弹,如果打透内脏就自尽。他用手摸了一下鸡蛋大的伤口,里面是肋骨,就想既然没有打透,还有活的可能。在这生死关头,他做出了装死的决定。 他想敌人不会在此久留,便决定躺着装死。时间过去了不知多久,秦光听到了脚步声越来越近。两个身穿日军制服的中国人走到了他身边,手里拿着锋利的刺刀。按照日军的惯例,他们要对”尸体”进行补刀,确保没有活口。 就在刺刀即将刺下的瞬间,秦光突然睁开眼睛,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道:“兄弟,中国人不杀中国人!”这句话如惊雷般震撼了两个汉奸的心灵。两名伪军愣了片刻,然后做出了一个让秦光十分意外的举动,他们拿起刺刀,朝秦光身边的土地刺了一下,转身对日军说道:“报告长官,所有人员已经补刀完毕,确定没有活口。” 另一个人则是小声对秦光说:“你千万不要乱动,你一旦被人发现,我们两个也就完了。”这个举动完全出乎秦光的意料。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汉奸通常被视为民族的叛徒,但这两个人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良知。 日军走远后,秦光才挣扎着站起来,望着西北面躺着许多战友,他忍着疼痛,挨个查看,总共有63人。看到这么多战友牺牲,秦光悲痛欲绝,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活下去,为死去的同志们报仇雪恨。 敌人走后,老乡们用毛驴将秦光送过封锁线。冀南七分区司令员马本斋派骑兵通讯员送他到分区野战医院做手术。在简陋的野战医院里,军医为秦光进行了手术。手术时将十几块弹片缝合在腰内,解放后虽经数家大医院会诊,均无法取出。这些弹片伴随了秦光一生,成为那段历史的永恒见证。 康复后的秦光重新投入战斗,继续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任河南民航局局长、河北物资储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河北省储备局局长、河北省政协常委。离休后,任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聘为石家庄市17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 2019年4月9日7时35分,老红军、开国上校秦光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2岁。这位传奇老人带着他的故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那句”中国人不杀中国人”不仅挽救了秦光的生命,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超越政治立场的民族认同感往往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但正是这种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