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4日,广州监狱中的极其惨烈的一幕发生了。几名敌人把伤痕累累的蔡和森,拖到墙边,然后将四根钢钉扎进他的四肢,敌人每扎一下、都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但就算如此,蔡和森仍然坚贞不屈、没有屈服于敌人。 钢钉钉入墙壁的闷响在阴森的牢房里回荡,每一下重击都伴随着敌人野兽般的嘶吼:“招不招?!”回答他们的,只有蔡和森因剧痛而嘶哑却异常坚定的斥责。 史料中“壮烈牺牲”四个字,远不足以描绘蔡和森最后时刻所承受的炼狱之痛。目睹这一切的狱友后来回忆:“整整两个月的酷刑折磨,就算是铁打的人也早该崩溃了,可他眼神里那股信念之火,从未熄灭过。”甚至在最后被拖离时,他脸上凝固的,依然是那让敌人胆寒的轻蔑神情。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钉在墙上仍挺立不屈的革命者,竟然是“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名称的首倡者!1920年,远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写给挚友毛泽东的信中,首次明确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读后拍案叫绝,回信赞叹:“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在那个全国知晓马克思者寥寥无几的年代,蔡和森已在巴黎昏暗的油灯下,“猛看猛译”《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勾勒出最初的蓝图。 他与毛泽东的渊源极深。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两人同为恩师杨昌济最器重的学生。杨先生临终前曾托人带话:“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与蔡和森!”为了磨砺意志、了解民情,他们曾顶着暴雨攀登岳麓山,寒冬腊月用冰冷的井水浇身;也曾利用暑假,徒步走遍湖南乡村,睡草垛、咽糙米,只为真切触摸底层百姓的疾苦。 更令人动容的是,蔡和森的革命信念感染了整个家庭。他54岁的母亲葛健豪,这位缠过足的传统女性,毅然跟随儿子远赴法国,靠刺绣换取微薄的生活费,其坚韧精神被法国报纸誉为“中国奇女子”。 他的妻子向警予,中共最早的女党员之一,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在33岁英勇就义前高呼:“为革命死,虽死犹生!”这一家几代人,都将生命与信仰紧紧相连。 1931年,因叛徒顾顺章出卖,党中央紧急通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蔡和森从香港撤离。然而,面对一个关系到省港海员斗争的重要会议,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这个阵地,不能丢!”不幸的是,刚踏入会场,他就被埋伏的特务逮捕。 其实,对牺牲他早有觉悟,就在被捕前两个月,他还对同志说过:“干革命,哪一天不是在准备着死呢?” 翻看他在法国与向警予的结婚照,两人头挨着头,共同研读的竟是《资本论》,这独特的“婚纱照”,无声地诉说着他们共同的信仰高于一切。 虽然后来因感情原因分开,但向警予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就义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深情的嘱托:“替我告诉和森,他未走完的路,我接着走!” 如今,在蔡和森家乡湖南双峰县的纪念馆里,陈列着那几枚锈迹斑斑的钢钉照片。讲解员总会轻声告诉参观者:“这钢钉,钉穿的是英雄的躯体,钉不垮的是他顶天立地的灵魂。” 当年他呕心沥血主编的《向导》周报,如同穿透沉沉黑夜的一束强光,唤醒了千百万工农大众,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它是“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而今日中华大地的辉煌,正是这曙光燎原后的壮阔景象。 追溯他的人生起点,13岁的蔡和森曾是酱菜铺里的小学徒,账本上工整地记着“辣椒三斤,盐两角”。 谁能想到,正是这双记账的手,二十年后挥毫写下数万字的建党宏论,更在敌人的酷刑架上,攥成了宁死不屈的铁拳!36载人生,短暂如流星划过夜空,却以最炽烈的光芒,在旧中国的漫漫长夜中划破了一道永不磨灭的裂痕。 站在今日香港维多利亚港边,看那一片璀璨繁华的灯火,总会想起蔡和森烈士那气贯长虹的遗诗:“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这盛世山河,正如您当年所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人民日报《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