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玄学。
无论和谁打交道,刚认识的时候,先把他想成坏人,然后慢慢去证明他是好人。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把他想成好人,然后通过一次次吃亏,来证明他是坏人。
刚看见个姑娘蹲地上哭,说刚认识的 “姐姐” 借走她新买的电动车,说去隔壁巷取个东西就回来,结果人车都没影了。她边哭边念叨:“我看她说话特温柔,还给我分了半袋草莓,怎么会是骗子啊……”
听完她的遭遇,我突然想起《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吴摩西。他在火车站遇到个 “热心人”,说帮他照看熟睡的女儿,让他去买两张热乎的饼,结果转身的功夫,人和孩子都消失在人海里。书里写他疯了似的在站台狂奔,喊着女儿的小名,声音劈得像被扯断的麻绳 —— 那点对陌生人的轻信,成了扎心的刀子。
前阵子还刷到过一个装修博主的分享。她一开始觉得师傅们辛苦,每天饮料盒饭好烟招待,结果工期拖了三个月,墙面粉刷坑坑洼洼,提醒两句还被怼:“你家活儿太细,我们都没赚头。”
后来换了家装修公司,直接一开始就在合同里写死权责,每天按进度验收签字,师傅们反倒手脚麻利,边角料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其实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坏人,只是人性这东西,经不起毫无保留的试探。刚见面时把底线抬高一点,不是把人往坏处想,是给关系留个缓冲带 —— 就像冬天穿件厚外套,不是怕人泼冷水,是给自己留层保暖的余地。
别信那些 “要永远相信别人善意” 的漂亮话。真正的温柔,是先学会保护好自己心里的那点热乎气,再慢慢分给值得的人。
被辜负的疼,
比 “可能错怪好人” 的歉疚,要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