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火得一塌糊涂,SU7发布首日锁单近9万台,YU73分钟大定突破20

啊啸扬看汽车 2025-08-05 12:37:46

最近小米汽车火得一塌糊涂,SU7发布首日锁单近9万台,YU7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可问题也来了,现在下定交付周期排到2026年,很多人怀疑这是“饥饿营销”。 在手机、球鞋等圈,先炒热度再限量交付的套路屡见不鲜,小米汽车“产能有限”等话术也似曾相识。有用户下单早却迟迟等不到交付。而且工厂产能确实拉垮,YU7订单量远超产能。还有爆料称电池供货跟不上,二手平台转让订单很多是伪造的,所谓订单可能有不少是经销商和黄牛刷的。不过,这到底是营销手段还是产能真不足,还真不好说。 订单排到2026年!小米汽车为啥不提升产能,是在搞“饥饿营销”?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自入局以来就赚足了眼球。从首款车型SU7亮相时的惊艳四座,到后续YU7的火爆登场,小米汽车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和科技感,迅速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随着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消费者和业界面前——订单排到2026年,小米汽车为啥不提升产能,是在搞“饥饿营销”吗? 先来看小米汽车的爆火现状。SU7发布首日锁单88898台,后续热度居高不下,甚至在二手车市场都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而YU7更是夸张,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内冲到28.9万!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任何车企都为之侧目。可当消费者满心欢喜下单后,却发现提车成了难题,交付周期基本排到2026年,部分版本甚至要等上一整年。 乍一看,小米汽车的种种表现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饥饿营销”。回顾手机行业,小米曾凭借饥饿营销在智能手机市场由国际巨头把持、国产品牌尚在摸索的年代,硬生生砸开了一道裂缝。先是制造“爆单”氛围,把市场热度炒上去;再通过“限量现车交付”,刺激大家赶紧下单,营造一种“再不买就晚了”的紧迫感。再看小米汽车,配套话术也一个都不少,什么“产能有限”“产线爬坡期”“优先保障早期用户体验”等。明明下单早,却迟迟不给交付通知;销售说产能紧张,结果展车却一批接一批送到店里,种种迹象难免让人产生怀疑。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只要深入了解汽车制造业的特性,就会发现小米汽车的产能困境并非有意为之。 目前,小米汽车仅靠北京亦庄这一个工厂在撑,其他工厂还在建设中,暂时指望不上。北京亦庄工厂首期年产能最多15万辆,对比动辄几十万的订单量,无疑是杯水车薪。并且汽车制造和手机制造有着天壤之别。手机生产相对简单,多招些工人、换几条产线,产能或许就能有显著提升。可汽车不行,一个车型从立项到量产,中间要经历无数轮调校、验证,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产线从“0”到“满负荷”,本身就是在走钢丝。小米造车时间不长,经验不算成熟,在产能扩张和节奏管理上,注定得更加谨慎。如果贸然追求速度,很可能不是翻车,而是真出问题。 就算小米“卷王附体”,把其他工厂都提前搞定了,产能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因为真正难跟上的,其实是供应链。每一辆车的交付,背后都是几百个供应商在协同,缺一个环节都得卡壳。很多零部件供应商,也得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再招一批人,才能撑得起小米这种爆发式的需求增长。尤其是动力电池、三电系统、内饰模组这些关键环节,很多厂商本身也正忙着给其他品牌供货,根本没有余力给小米开绿灯。只要有一个核心环节掉链子,整条产线就可能瘫痪,哪怕是一颗传感器芯片没到位,都可能导致交付延期。 所以,小米汽车交付难,并非是在刻意控制产量、玩热度、刷存在感,而是实实在在地受到工厂产能和供应链的限制,根本造不出那么多车。现在它能做到不出bug、不出事故,稳定推进交付,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 。 从市场角度来看,饥饿营销或许在短期内能营造热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品牌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尤其在汽车行业,消费者购买汽车时决策成本高,对交付时间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有更高要求。如果小米汽车真的搞饥饿营销,一旦消费者耐心耗尽,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这对刚刚在汽车市场崭露头角的小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小米汽车订单排到2026年的现象,并非“饥饿营销”的手段,而是新入局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产能爬坡阵痛。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二期、三期工厂的逐步投产,以及供应链的不断优化,产能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小米汽车也需用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证明,自己有能力平衡好市场需求与产品交付,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行稳致远 。

0 阅读:27
啊啸扬看汽车

啊啸扬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