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

代天谈历史 2025-08-05 12:24:37

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阎连科出生在1958年的河南嵩县,那地方山多地少,农村生活挺苦的。从小他就帮家里干农活,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巴。 1978年,他应征入伍,去了济南军区,当了战士。部队生活让他接触到更多东西,他开始写些短篇和剧本,利用业余时间练笔。 服役三年,他表现不错,射击成绩好,还立过几次功。1981年底,因为提干没成,加上父亲病重,他就办了退伍手续,领了117元退伍费,回了老家。 回家后,他很快适应了农村节奏,帮家里种地,打算就这样过下去。没想到,这段平静没持续多久,就因为部队需要他的写作才能,又把他叫回去。 这件事对他来说,是个大转折,从普通农民变回军人,还提了干。阎连科后来回忆,这经历让他明白,机会有时来得突然,得抓住才行。 部队重视他的文学潜力,让他继续在宣传部门工作,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他在军营里写了更多东西,渐渐在军内小有名气。这段早年经历,影响了他很多作品的风格,里面总有军旅和农村的影子。 提干成功后,阎连科在部队的日子稳下来了。他1982年被正式提干,当了排长,后来转到宣传干事。部队派他去中越边境参加自卫反击战,那段时间他见识了不少战场上的事儿,但没耽误他写作。 1984年,他考上河南大学政教系,边服役边学习,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这些教育机会,让他文学功底更扎实。 军旅生涯中,他发表了不少小说和剧本,比如早期的《二挂鞭》,这剧本还在军队演出中拿奖,正是因为这个,部队才决定留他。 阎连科的写作风格接地气,写农村和军人生活,总带点现实味儿,不回避问题。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作品越来越多,主题从军营扩展到社会。 2004年,他转业离开军队,去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当教授,还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过客座教授。这段从军人到作家的转变,让他积累了丰富素材。他的小说像《年月日》《受活》,拿过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啥的,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阎连科的作品有时争议大,因为写得太直白,但这也让他成为当代文学圈的重要人物。他的经历告诉人,坚持写作能改变命运,从农村小子到知名作家,这路走得不容易。 阎连科的文学成就,离不开早年那次召回。回家后本以为就种地了,结果部队因为他的剧本获奖,赶紧把他找回去。 这事儿让他有机会深造,继续创作。转业后,他专注写作,出版了《丁庄梦》《四书》等书,这些作品涉及乡村和社会议题,获过国际奖如卡夫卡文学奖、布克国际奖提名。 他的写作不光讲故事,还反映现实问题,像农民生活、军队内部啥的,读起来挺有共鸣。阎连科现在还活跃在文坛,教书育人,指导学生。 他的人生轨迹,从嵩县农村到北京高校,靠的就是那份对文学的执着。很多人说,他的书里有股硝烟和泥土味儿,正是从军旅和家乡来的。 阎连科没停下脚步,继续出新书,影响着一批读者。他的故事提醒大家,人生低谷时,别轻易放弃,机会可能就在下一个拐角。这段经历,也让他作品更有深度,不光是娱乐,还带点思考。

0 阅读:0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