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上海知青戴建国不顾反对娶了一农村女子,谁知娶回家当晚,妻子就大喊大叫

文史充点站 2025-08-05 10:22:07

1979年,上海知青戴建国不顾反对娶了一农村女子,谁知娶回家当晚,妻子就大喊大叫,冲过去一拳将他打得流鼻血,撕了他书稿,事后岳母叹气道:“你丢下她,自己回上海生活吧!”哪料他却眯着眼笑道:“没事,我喜欢!” 1970年春天,18岁的戴建国背着一个帆布包来到苏北农村,这个上海小伙子第一天下地就闹了笑话,分不清韭菜和麦苗,被村民围观指指点点。 生产队长安排他住在村东头的知青点,和另外三个城里来的年轻人挤在一间土坯房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下地,戴建国的手很快磨出了血泡。 村里有个叫玉凤的姑娘,20岁,长得白净,是村会计的女儿,她看戴建国干活笨手笨脚,经常偷偷帮他分担一些重活。 夏收时节戴建国在麦田里中暑晕倒,玉凤把他背到村卫生所,还买了两毛钱的葡萄糖给他冲水喝,从那以后,两人走得越来越近。 1975年冬天,戴建国收到家里来信,母亲病重需要回去照顾,他向生产队请了半个月假,临走时跟玉凤约定春天就回来。 戴建国在上海待了一个月才返回农村,村民告诉他,玉凤已经嫁人了,原来她父母收了邻村李家300元彩礼,趁戴建国不在把女儿嫁了出去。 婚礼当天晚上,玉凤跳井自杀被救起,从此她开始出现异常行为,有时候半夜跑到村口等戴建国回来,有时候对着空气自言自语。 三个月后,玉凤流产了,李家嫌她精神不正常,把人送回了娘家,村医说她受了刺激,精神出了问题,可能一辈子都好不了。 戴建国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村里,他每天去玉凤家看她,帮忙干家务活,陪她在村头坐着晒太阳。 1978年12月,知青返城政策下来了,戴建国的户口可以迁回上海,父母给他在纺织厂找好了工作。 火车站台上,戴建国拎着行李正要上车,他看到玉凤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安静地站在月台边缘,眼神空洞地望着他。 戴建国突然放下了行李箱,他走到玉凤身边,握住她的手说:“我不走了,我们结婚吧。”玉凤愣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1979年春节前,戴建国和玉凤举办了婚礼,婚礼很简单,只摆了三桌酒席,上海的父母坚决反对,从此断绝了和儿子的联系。 婚后戴建国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每月工资18元,玉凤的病情时好时坏,发病时会打人摔东西,还把戴建国写的教案撕得粉碎。 1981年,玉凤生下儿子小强,奇怪的是她对孩子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总是温柔地给孩子喂奶、换尿布。 戴建国白天教书,晚上给村民代写书信补贴家用,他用攒下的钱给玉凤买药,还托人从县城买回治疗精神疾病的书籍研究。 1985年,戴建国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中文专科文凭,县教育局调他到县中学当语文老师,一家三口搬到了县城,在县城住了十年,玉凤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她学会了买菜做饭,还能帮邻居缝补衣服赚点零花钱。 1997年,戴建国被调到市里的一家杂志社工作,他用积蓄在市区买了一套60平米的二手房,带着妻儿离开了农村。 杂志社的同事都知道戴老师有个有病的妻子,有人劝他离婚再娶,戴建国总是摇头拒绝:“她是我妻子,我不能丢下她。” 2003年,戴建国升任杂志社副主编,儿子小强考上了师范学院,一家人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玉凤平时很安静,偶尔会犯病乱发脾气,但她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发作,似乎知道要给丈夫留面子。 2008年的一个周末,一家三口到黄浦江边散步,玉凤突然停下脚步,清晰地说:“建国,谢谢你这些年照顾我。” 戴建国愣住了,这是玉凤30年来说过的最清楚的一句话,儿子小强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那天晚上,玉凤的神志特别清醒,她跟戴建国聊起了当年在农村的日子,还记得他第一次下地时被麦芒扎手的样子。 2015年,戴建国60岁退休,他开始学习按摩技术,每天给玉凤做康复训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玉凤的身体状况比同龄人还要好。 儿子小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当老师,结婚生子,每个月都会带孙子回来看望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戴建国已经70多岁了,两人每天牵着手在小区里散步,邻居们都说他们是模范夫妻,有记者想采访戴建国,问他坚持了这么多年有什么感受,他想了想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过日子嘛。” 戴建国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在他看来照顾生病的妻子是天经地义的,就像当年玉凤照顾不会干农活的他一样。 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了40多年,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佩服戴建国的坚持,也感叹命运的捉弄。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