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斯大林激动地跳了起来,高呼:“干得漂亮!”丘吉尔激

橘柚香味 2025-08-04 22:16:51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斯大林激动地跳了起来,高呼:“干得漂亮!”丘吉尔激动得热泪盈眶,而蒋介石兴奋得整夜未眠。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其实不只是美国的耻辱日,更像是全世界战争天平失衡的一记重拳。 那天早上,日本海军的舰载机像潮水一样扑向夏威夷,美军措手不及。 七艘战列舰不是沉了就是炸裂,飞机场上密密麻麻的飞机被一排排点燃。短短一上午,2400多名美军士兵永远地留在了码头和舱底。 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是一场梦魇,是突然之间从太平盛世跌入炼狱。 但对世界上其他角落的那些政治领袖来说,这场轰炸炸掉的可不仅仅是战舰和跑道,更是他们心头那张谨慎维系的战争格局地图。 当时的美国还在打算置身事外,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强烈,议员们普遍不愿插手欧洲与亚洲的战事。罗斯福其实早就看不惯德国和日本了,但他也很清楚,美国民众对于再次卷入世界大战兴趣不大。 他能做的,就是边打边拖,先搞点援助法案,支持英国、撑一下中国,尽量不踩红线。 可日本这一炸,等于直接把美国拉下了水。 而且不是轻轻地拉,是一把把美国扯进深渊。轰炸当天晚上,罗斯福脸色铁青地召集幕僚商议,不到24小时,他站上国会演讲台,那句“12月7日将是耻辱的一天”几乎成了美国战争史上的座右铭。他讲得不算激烈,但足够坚决。 美国人一下子从观众席跳进了舞台中央,宣战的表决在国会里几乎是全票通过,只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 这时的希特勒其实很烦。 按说他和日本是盟友,按三国同盟的条款,日本一动,他不应该跟着动? 可事情并不简单。 他原本打算先收拾苏联,等东线结束,再处理西线。 美国,他本打算拖一拖,毕竟德国和美国之间的金融、工业还有些暧昧不清的联系,哪怕不算朋友,也不至于马上翻脸。他甚至曾叮嘱过海军,潜艇行动别招惹美国商船。 可日本不给他机会,先下手了。 美国人一旦动员起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工业化战争真正开始了。 希特勒其实很清楚,一战就是被美国搅黄的,现在再来一次,自己这条船怕是撑不了太久。 传记里写过,他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当场拍桌子,嘴里骂得满屋子都是脏话,心里估计已经开始计算自己那点石油和钢铁库存够不够撑三年。 英国的反应跟德国正好相反。 丘吉尔听到消息那晚,几乎是放松地坐在椅子里,像憋了一口气总算呼出来的人。 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得很坦白,说他那晚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不是因为他喜欢美国人倒霉,而是终于有个能和他一起抗战的重量级选手上场了。 这之前英国撑得很苦,从敦刻尔克撤退,到伦敦连年遭轰炸,丘吉尔就像是在一条快散架的小船上独自划桨。他给罗斯福写信求援,那边总是遮遮掩掩,给点物资给点钱,军队就是不来。 现在好了,日本把美国打疼了,罗斯福终于不再犹豫,整个国家都动了起来,英美并肩作战,从想法变成了现实。 而远在中国的蒋介石,这一夜也没怎么睡。 他当时人在重庆郊外官邸,凌晨一点收到消息,三点多接了电话,天还没亮就回市区。 他的日记里写得挺详细,那种兴奋夹杂着警觉的心情很典型。说到底,中国抗战已经熬了四年,撑得血都快榨干了,一直等的就是美国人亲自下场。 现在美国打了,是件大事,是盼来的机会,也是必须重新思考下一步布局的节点。 蒋介石没有立刻欢呼,而是回顾自己之前是否过于催促美国对日本强硬。 他担心日本可能是被逼得急了才先动手,而这种战略错位,会不会把中国自己也拉入某种不受控的风险之中。 他也担心,美国参战不代表中国就被平等对待。 毕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轻视不是一天两天,战争是暂时的联盟,但政治层面的平起平坐,并不会自动降临。 这边的中国,还在谋算着怎么用好美国的援助;那边的苏联,却因为这个炸弹砸在太平洋而松了一口气。 斯大林表面没多说什么,没跳起来喊“干得漂亮”,但他心里估计是最踏实的那一个。 要知道,那时候苏联正被德国猛攻,斯大林拼命调兵,在莫斯科外构建防线。 如果日本从远东方向进攻,那苏联可就两线作战,局面会非常凶险。可日本偏偏去打了美国,这对苏联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于是,苏联可以集中资源对抗德军,而不用再防备东边那一头。 战争局势,从轴心国的一路猛攻,悄悄转入了平衡状态。而这一步棋,日本是替盟军走的。 珍珠港之后,美国开始全面动员。 兵工厂昼夜不停,战机、坦克、航母一批接一批地往战场上推。 战争不再只是英国和苏联在苦撑,中国也不再孤军奋战。整个同盟国集团开始显现出真正的力量结构。 美国成了一个中枢,它不是指挥所有国家怎么打仗,但它的物资、科技、工业基础,足以让每一个盟国感到依靠。英国有了补给,中国有了空军,苏联得到了装备,就连东南亚的小岛都开始看到美军登陆的身影。 从那一天起,战争的终点虽然还远,但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珍珠港不是一场胜利,它是个代价沉重的开始。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0
橘柚香味

橘柚香味

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