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可能在8月12日恢复对中国的24%高关税。   从中国明确拒绝停止购

天天纪闻 2025-08-04 18:15:44

特朗普宣布,可能在8月12日恢复对中国的24%高关税。   从中国明确拒绝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开始,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迫使中国在多个领域让步,但自身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赖却形成了难以化解的战略悖论。   这场可能到来的关税战并非孤立事件。自2025年1月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2月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加征10%关税,中方随即反制;4月美方将对华关税升至145%,中方跟进至125%,冲突波及电动车、芯片等关键领域。   尽管5月双方达成阶段性共识,撤销91%加征关税并暂停24%部分,但7月第三轮经贸谈判后,白宫再次释放强硬信号,称“恢复24%关税可能性不大”的表态仅维持三天,财长贝森特便改口称“对达成协议有信心”,这种反复折射出美国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激烈博弈。   美国的核心诉求是迫使中国在能源采购、技术转让和市场准入等领域让步。中国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被美方视为对其战略目标的直接挑战。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试图构建“去俄罗斯能源”的全球供应链,但中国作为俄罗斯原油第二大进口国(2023年进口1.07亿吨)和最大管道天然气来源国,其能源战略显然不受美国意志左右。   7月30日,中国外交部一天内两次强硬回应美方威胁,明确表示“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俄石油采购“照买不误”。这种态度让美国意识到,单纯的关税威慑难以改变中国的能源政策。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美国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美军87%的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每架F-35战斗机需417公斤稀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需4173公斤。   中国掌握全球80%的稀土生产能力和几乎全部高纯度加工技术,而美国本土分离纯度仅能达到60%,远低于军工级99.99%的要求。2025年4月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危机,无人机零件制造商订单推迟长达两个月,被迫转向回收废弃电子产品和与第三国合作,但短期内难以解决。   这种“卡脖子”效应使美国在关税问题上陷入两难:既要施压中国,又要避免触发稀土断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关税战对美国自身的经济伤害同样显著。耶鲁预算实验室测算,2025年美国新关税将使美国家庭人均年支出增加2100-3800美元,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   汽车、电子、食品等行业因中间品成本上升利润缩水,多家龙头企业已下调盈利预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供应链重构——企业为规避关税被迫调整工厂布局,原产地审核趋严导致物流成本增加30%以上,这种“供应链孤岛化”趋势正在削弱美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战略定力。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高科技合作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以稀土出口管制为筹码,精准打击美国军工产业。   2025年4月实施的中重稀土管制已使美国军工企业陷入被动,其试图通过第三国转运的3834吨稀土走私被中国海关查获,凸显管制成效。同时,中国持续扩大市场开放,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代表团访华时,中方明确表示“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种姿态既分化美国内部分歧,也为谈判预留空间。   国际社会对关税战升级的担忧与日俱增。欧盟主要国家虽对华技术封锁立场强硬,但更担心全球经济碎片化加剧自身安全压力。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则加速推进“去美元化”,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减少对美依赖。   这种态势迫使美国在施压中国时不得不考虑盟友关系——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伙伴已对美方单边关税政策表示不满,若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可能导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进一步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第三轮经贸会谈释放了微妙信号。双方同意延长24%关税暂停期90天,并建立定期磋商机制,贝森特称会谈“富有建设性”,特朗普则表示“对达成公平协议有信心”。   这种表面上的缓和背后,是双方对贸易战成本的重新评估:美国军工产业承受不起稀土断供,中国出口企业也需稳定外部市场。有分析认为,双方可能在8月12日前达成有限协议,例如美方推迟关税生效,中方增加部分农产品采购,但核心矛盾——能源政策和技术竞争——短期内难以化解。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两个大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主导权之争。美国试图通过关税维持技术垄断,中国则以市场开放和战略资源掌控破局。   历史经验表明,2018-2020年的贸易战导致双方GDP损失均超过0.5%,而当前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更高,任何一方的过激行动都可能引发全球性衰退。在稀土依赖、能源战略和供应链安全的多重制约下,理性对话仍是避免双输的唯一选择。   正如白俄罗斯媒体对中白合作的评论:“实实在在的好处告诉我们,谁是真正的朋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或许也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博弈中找到共赢的平衡点。  

0 阅读:6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