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铁了心要打垮中国?俄乌冲突爆发后,疑似最大威胁现身,西方车企大多一股脑选择撤出了俄罗斯,中国车企便趁机杀了进去,万万没想到普京却突然泼了盆冷水…… 喀山汽车产业园的工地上,塔吊孤零零地立在寒风里。 钢筋和水泥堆在空地上,积了层薄雪,负责看守的俄罗斯老人说,这是中国老板投建的配件厂,停工快三个月了,之前还说要招两百个工人呢。 几公里外的拉达 4S 店却热闹得很。 销售顾问娜佳正给客户介绍新款轿车,墙上的海报写着 “本土制造享补贴”,她偷偷告诉熟客,这车的发动机零件,还是从中国来的,只是换了包装。 这种热闹与冷清的对比,在俄罗斯越来越常见。 一切都始于 2024 年 6 月那纸新规。 俄罗斯政府突然宣布,进口汽车的报废税涨到 66.7 万卢布,平行进口渠道也被卡住,政策里写着 “扶持本土产业”,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冲着占市场六成的中国车来的。 圣彼得堡港口的报关员老张最有体会。 他手里压着三十多份清关文件,一万多辆中国车在港口堆成山,防尘布被风吹得像要裂开。 上周海关说陕汽重卡的防撞梁不合格,这周又说吉利的灯光不达标,反正就是不放行。 “以前三天就能清关的货,现在能在一个月内搞定就算烧高香。” 老张对着同行叹气,“一辆 15 万的车,光报废税就占三成,谁还敢进货?” 西伯利亚矿区的卡车司机爱开吉利 SUV,说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照样好启动;莫斯科的出租车公司一次订了两百辆奇瑞,因为比日韩车便宜三成还耐造。 那时候,俄罗斯海关对中国车一路开绿灯,清关速度比其他国家快一半,经销商们笑得合不拢嘴。 转折点出现在普京去伏尔加汽车厂视察后。 这位俄罗斯总统站在拉达新车旁说:“我们不能总让外国车跑在自己的路上,得把本土汽车工业撑起来。” 很快,拉达就拿到了政府补贴,销量一下子涨了 34%,但仔细看会发现,新款拉达的前脸,跟某款中国 SUV 长得几乎一样。 伏尔加河畔配件厂的工人安德烈说,厂里赶工的零件,很多是中国代工厂生产的,换个包装就成了 “本土配件”,他的奖金倒是涨了三成,因为订单多了。 政策一变,中国车企的日子立刻难了起来。 长城在图拉州有个组装厂,算是本地化程度高的,但零件本地化率只有 35%,没达到新政策要求的 50%,每辆车还得额外交两万块特别税。 山东有家重工企业更倒霉,跟俄罗斯签了三千万美元的订单,对方突然要求所有文件加贴俄文防伪标签,光等这个标签就耗了两个月,最后订单黄了。 其实这种事情,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了。 当时泰国要求外资车企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必须过半,日本车一开始也抱怨,后来干脆在泰国建厂,现在反倒成了当地汽车市场的老大。 现在中国车企也在学这招。 比亚迪的工程师在喀山考察,想把电池生产线搬过去;小米在莫斯科的手机厂就是榜样,八成机型本地组装,政策再变也不怕。 但更多企业还在观望。 莫斯科汽车交易市场的经销商瓦西里,把展厅里的奇瑞和吉利挪到角落,挂上了 “中国车维修中心” 的牌子。 “卖一辆车赚的钱还不够交各种费用,修修车反倒能糊口。” 瓦西里算了笔账,“上个月就卖出去一辆吉利,还是老客户照顾生意。” 他身后的仓库里,二十多辆中国车盖着布,落了层灰,看样子短期内是卖不出去了。 经济特区里,中国老板投建的汽车配件园停了工,当地官员来催了好几次,负责人只能苦笑:“现在谁敢往里砸钱?政策变得比翻书还快。” 眼下俄罗斯街头,拉达的广告牌多了不少,但修车铺的老板说,来修拉达的人也多了,因为配件质量不如以前,以前很多零件是德国的,现在换成了本土货,没那么耐用。 中国车的经销商们也在想办法,有人把车转到哈萨克斯坦去卖,有人开始做二手车生意,反正不能坐以待毙。 这场较量里,普京暂时占了上风,拉达销量上去了,本土工厂也热闹起来,西方制裁带来的工业压力似乎小了点。 但中国车企也没完全退出,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零件通过各种渠道进来,变成拉达的 “本土配件”。 就像安德烈说的:“车标是拉达的,但里面很多东西,还是来自中国。”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普京一旦离世或者下台,乌克兰可能就真的危险了。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说过,当初“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