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曾国荃劝曾国藩率领20万湘军精英,攻破北京,恢复汉家江山,建立曾家王朝

历史追星者 2025-08-04 09:36:33

清朝时期,曾国荃劝曾国藩率领20万湘军精英,攻破北京,恢复汉家江山,建立曾家王朝。曾国藩苦苦一笑:老弟呀,你太傻了。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些人怎么会希望大哥当皇帝呢?只怕咱们还没有出兵,就被别人给弄死了。

1864年的夏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南京城头的硝烟还没散尽,湘军士兵的欢呼声夹杂着女人的哭喊从秦淮河畔传来。

曾国藩站在坍塌的城墙豁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里那封密信,那是他弟弟曾国荃昨晚塞给他的,信纸边角还沾着干涸的血迹。

三十万湘军此刻就像一锅滚油,只要一粒火星就能炸开,曾国荃带着几个心腹将领跪在帐中,他们说湘军儿郎提着脑袋打了十几年仗,凭什么让满人坐享其成。

黄袍就压在装兵书的箱底,针脚细密得刺眼,用的是江宁织造局最好的明黄缎子。

曾国藩想起咸丰帝临终前那道"克复金陵者王"的口谕,现在想起来简直像催命符。

南京城里的血腥味飘到十里外,湘军士兵抢红了眼,有个参将把太平天国的金印熔了打成酒壶,醉醺醺地说要献给"新天子"。

消息传到北京时,军机处连夜调直隶驻军布防,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已经磨好了马刀。

曾国藩在灯下翻着《汉书》,韩信临死前那句"飞鸟尽,良弓藏"被指甲掐出了深深的印子。

曾国荃带着酒气闯进大帐那晚,月光把兄弟俩的影子投在江宁地图上,弟弟说湘军水师控制着长江,鲍超的霆字营驻在安庆,彭玉麟的战船就泊在下关,只要大哥点头,二十万精锐半个月就能打到保定。

曾国藩盯着案头那盆枯死的文竹,想起左宗棠前几天送来的密信里那句"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背后全是冷汗。

湘军将领们不知道的是,恭亲王早就派探子混进了江宁城,北京城里流传着曾国藩要学吴三桂的谣言,满族大臣们提议先把曾家老小"请"到京城当人质。

两江总督衙门的师爷发现,最近往来的公文里突然多了许多询问湘军裁撤事宜的廷寄。

曾国藩在日记里写"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墨迹晕开像滴未落的泪。

七月十五中元节那晚,秦淮河上飘着祭奠亡魂的莲花灯,曾国藩独自在书房把黄袍剪成碎片,布条在炭盆里卷曲成灰。

他想起十年前在衡州练勇时,有个算命先生说他是"蟒蛇转世",如今想来竟是这般结局。

第二天大营传出消息,曾大帅要自裁湘军五万,给朝廷的奏折里写着"臣一介书生,侥幸成功,岂敢居功"。

秋风扫过南京城时,裁撤的湘军士兵背着包袱返乡,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接管了江南防务。

曾国荃被勒令回籍养病,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曾国藩把总督衙门搬到徐州那天,黄河突然改了道,民间传说这是真龙离位的征兆。

直到五年后在保定直隶总督任上吐血身亡,他的箱笼里始终压着本《帝鉴图说》,扉页上题着"慎独"二字。

历史像个精明的账房先生,总能把得失算得清清楚楚,湘军解散后第三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在酒桌上说,当年要是曾大帅肯穿上那身黄袍,现在大伙儿说不定都在紫禁城领赏。

李鸿章摔了酒杯骂道:"放屁!老师真要造反,第一个掉脑袋的就是你们这些莽夫。"窗外大雪纷飞,覆盖了湘军老兵在天津街头卖艺的刀枪。

最新披露的故宫档案显示,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曾秘密召见蒙古亲王,讨论过"湘军若反,八旗能否制之"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勇教授指出,曾国藩选择急流勇退的背后,是传统士大夫对"君臣大义"的坚守,更是对当时南北势力平衡的清醒认知。

这种克制虽然让湘军集团失去问鼎天下的机会,却避免了新一轮全国性战乱。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曾国藩的抉择或许成全了个人名节,但也让中国错过了提早结束封建王朝的契机。

南京城墙上的那抹残阳,照见的不仅是旧式知识分子的局限,更是整个农耕文明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彷徨。

当黄袍的灰烬飘散在历史的风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懦弱的书生,而是一个在忠君与野心间痛苦挣扎的灵魂。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1
2025-08-04 09:54

太平天国结束后,全国早已疲惫不堪,外有沙俄英法虎视眈眈,内有各地造反,如果曾国番的湘军谋反,那么后果就是中国大分裂、并被列强逐步吞并,绝无可能东山再起。

猜你喜欢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光者